我一直以為洪家在萬華是開米店 後來船頭行是做米出口
但是我又認為洪騰雲年輕時是行販 挑著擔子賣針線布匹日用品
終於找到一些有趣的資料
北郊
金萬利
|
吳順昌、洪合益
|
|
大菁、樟腦、苧麻、木材
|
布帛、綢緞
|
因此或許一開始父親開米店 積了一些錢
騰雲長大之後挑著擔子 賣日用品 針線 布緞 走遍北台 也認識一些生產者
時機成熟 就自己開船頭行 進出口貿易 日用品 布類
而且泉州紡織業歷史悠久
當然有個印章 留下來 合益美記 美即閩南話的米, 米街常稱美街
我想掌握產地來源 也掌握貨物銷售是重點
至於泉郊 北郊貿易內容與地點差異 我想也無可再考
原來如此 我的祖先是百貨貿易業
泉州的紡織業歷史悠久,開元寺內一棵千年古桑,至今枝繁葉茂,見證了唐代以來這裡的養蠶業與絲織業的一段高度發達歷史。
泉州出品的布帛,向來被列為貢品,紹興年間,規定上納朝廷的,僅棉布一項就達五千匹之多。其品種繁多,花紋美觀,色彩絢麗,質地輕柔,北宋著名詩人蘇頌讚美泉州的「綺羅不減蜀吳春」,可與浙江、四川的
絲綢相
媲美。南宋初年,皇族南外宗正司遷移至泉州,一批宗室織染工匠隨之而來,進一步促進了泉州織造技術的提高。
這個時期泉州生產的綢緞被稱為「泉緞」,是重要
的外銷產品,也是高級的貢品。1975年,福州南宋詞人黃昇墓出土的354件服飾及絲織品,有一些就是泉州織造的。黃氏死於1243年,正是泉州輝煌的年
代。那些印染著各種顏色的羅、絹、綾、紗等衣物和料子,採用描金彩繪、印花和繡花的技法,裝飾出秀麗繁縟的花草、動物等圖案,其質地之韌薄、織工之精巧、
色彩之繁多、紋樣之優雅,充分反映了宋代泉州絲織工藝的高度成就。
元代,紡織品依舊是外銷的大宗商品。據《島夷志略》所載,泉州出口的紡織品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帛類,如錦、緞、絹、綾、綢、羅、絲等;布類,如棉布、
苧
布、
葛布、麻布、絲布等,以及經漿染後的青布、印花布、紅布、小紅花布、五色布、青白土印布、綠布、五彩紅布、水綾絲布等。其中,華美無比、薄如蟬翼的「刺桐
緞」(又稱泉緞)更風靡世界,是中國皇帝饋贈外國君主的高級禮物。伊本‧白圖泰在遊記中說,他親眼看到元朝皇帝的特使把刺桐緞作為高級禮品,饋贈印度摩哈
美德國王。據專家考證,英文、德文稱「緞」為薩丁(satin),實際上是由刺桐(zaitun)轉音而來,可見其影響之大。

小老師
薄如蟬翼的衣物,證實了宋代流行輕如煙霧的極薄紗羅之說法。
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艋舺龍山寺
在台灣列為古蹟的龍山寺3在台灣共有四座,本寺為中國福建省晉江安海龍山寺4分靈而來。艋舺龍山寺所在地住民,其祖先概為中國福建省泉州府晉江、南安、惠安三縣,所謂三邑出身之人士,為
祈航海安寧、事業發展及精神寄託起見,乃奉素所信仰之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之觀音佛祖分靈迎來此地建寺奉祀,而寺名亦稱「龍山寺」。
一開始僅為奉祀觀音菩薩而建立,然而從事與泉州交易之貿易商,所謂「泉郊」 人士,亦奉天后、文昌、關帝、地藏王等,由其出資於寺本殿後方及鄰近增建奉祀
爾後,從事北方浙江方面交易的貿易商,所謂「北郊」人士,亦來參加共維該寺 。
龍山寺係為艋舺地區的信仰中心,龍山寺和該地的政經發展、產業榮枯息息相關。
艋舺山寺,創建於清朝乾隆三年(1738
年)歲次戊午五月十八日興工,乾隆五年(1740年)歲次庚申二月初八日竣工安座,至今二百六十餘年,以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神,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見
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1989)《艋舺龍山寺建寺二百五十週年紀念》頁8。李乾朗(1992)《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艋舺龍山寺全志編纂委員會
(1951)《艋舺龍山寺全志》。
第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建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第二級:艋舺龍山寺,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鳳山龍山寺,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第三級古蹟:淡水龍山寺,建於豐八年(1858年)
安海龍山寺,原名天竺寺,因位於泉州晉江縣安海鄉型厝村北的龍山山麓,故名龍山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素為海外華僑仰慕的香火經靈。據「安海誌」記載,
東漢高僧一粒砂行經安海北時,曾在此見一株千年大古樟樹十數圍瑞光頂現,乃雕千手千眼觀音立像奉祀,座下石井樹根猶存,人奉之曰「觀音佛祖」,直至唐高宗
武德元年(618年)歲次戊寅十月興工建廟,次年己卯完工,迄今一千三百餘年。見見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1989)《艋舺龍山寺建寺二百五十週年紀念》頁21。
中國行會制度起源甚早,《周禮》中有行會首領「肆長」名稱之記載,隋唐時城市中有「行」,宋代有「團行」;元明以降,「行」「會」「幫」組織益見發達。此種
商業團體之同業組織在福建、台灣則稱「郊」,台灣又稱「郊行」,或「行郊」。專做泉州的貿易生意的則稱「泉郊」
1723年(雍正初年)前後,漢人始來艋舺此地沙麻廚社故址的大溪口搭建茅屋數棟,從此開墾漸次開展,漳泉移民日漸集多。再從大溪口東方曠
地,新築民房,形成一小小市集。在青黃不接之際,原住民以獨木舟載運地瓜來此,和移民交換貨物,因此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一小村落,稱為「蕃薯市」,日漸發
展,後因附文雅,以音改稱為「歡慈市」。
這是艋舺建街的緒端。從文獻中我們看到當時的原住民和漢族漳泉移民的交易是原始的以物易物,並且能夠和平相處,而艋舺建街的早期功能純屬物資交換的市集形式。
水利興築與交換重心的崛起
1736年(乾隆初年),漢人入墾台北盆地逐漸增多,開墾地區已達東部的松山、大安及東南的景尾、新店等地。水稻的耕作與水源關係密切,墾殖之初,多用天然池沼行粗放農耕,後期濱水地區開墾殆盡,急需灌溉埤圳之興修。(廖春生,1988:18;陳培修,1871:76)水利的興築,不僅擴大墾拓區域,且水租獲利頗豐,因此吸引了墾拓者或外地紳商的投資,台北盆地的幾條重要水圳,如大坪林圳、琉公圳、大安陂圳、永豐陂圳等。
1740至
1770年間,由於少天災動亂,新莊、艋舺又有官衙駐防水利的興築,造成墾地、稻獲和漢庄的增加。1778年海禁相繼解除,大量勞動力湧入,在土地、勞動
力和資本不虞匱乏下,發展神速。此時艋舺因水運地位優越,且有舟楫之利,終於成為台北盆的貨物集散中心,並開始與內地閩浙諸港埠直接貿易,將台北盆地的稻
米、大菁與大陸的物資做交換。
當時的淡水河,河水較深,船隻進出,甚為便捷。來自大陸沿海的巨型帆船,均可直達艋舺。商務
繁盛後,人口聚集,由於市況繁榮,市街便向東拓展,進抵鄰近的八里庄。八里庄除了二甲水田外,其餘皆改建成市街,自此舟車輻輳,成為北部大都市。乾隆二十
九年編成的《台灣府誌》中記載「艋舺…當時沿岸河身深,因而帆檣林立,數為台灣三大港口之一,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新莊沿岸因位處於大嵙崁溪上游淤積而逐日淺化,到嘉慶年間已不敷大船隻用,因而船隻則集中於艋舺,艋舺遂更進繁榮,新莊因之沒落。
圖4-2古艋舺市街圖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1989)《艋舺龍山寺建寺二百五十週年紀念》頁49
郊商對渡貿易的勃興
艋
舺當地最早來此墾殖的多為閩省泉州府的晉安、惠安及南安的所謂三邑人,通稱「頂郊人」。頂郊最具勢力的為黃、吳、林三大姓,以龍山寺為中心,執商業之牛
耳,先後創設泉郊、北郊,初設於後街仔,後均聚集在舊街、新街一帶。郊行,亦稱船頭行,為一商業同業公會組織,擔任兩岸對渡的貿易工作。
移
民自同安、漳州則通為下郊人,與頂郊人時常發生勢力範圍的衝突。郊行的獲利比從事墾拓為豐,加以墾地日稀,乃有同安人士經營廈郊,意圖打破泉州人壟斷的局
面,因此時而發生衝突。1853年(咸豐三年)八月,因碼頭力夫口角,引起漳泉大械鬥,俗稱「頂下郊拼」,結果八甲庄被焚掠,雙方損失慘重。後同安人敗走
艋舺北方的大稻埕,艋舺遂為三邑人所獨佔。
艋舺經此頂下郊分類械鬥後,形成以三邑人士為首的均質性地域,三邑人獨佔台北盆地農業及兩岸對渡貿易所衍生的利益。(廖春生,1988:38)
表4-1 艋舺行郊
整理自: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1989)《艋舺龍山寺建寺二百五十週年紀念》頁47;
卓克華(1990)《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台原,頁7,31。
|
大行號
|
|
出口
|
入口
|
泉郊
金晉順
(頂郊)
|
張德寶、何大昌、
李勝發、王益興、
黃德春、林吉泰
|
對閩省泉州的貿易為主。
|
大菁、米、苧麻、糖、木材
|
金銀紙、布帛、陶瓷器、鹹魚、磚石
|
北郊
金萬利
|
吳順昌、洪合益
|
|
大菁、樟腦、苧麻、木材
|
布帛、綢緞
|
廈郊
金同順
(下郊)
|
|
轉運貨物
赴廈門貿易
|
油、米、糖、菁、茶葉、樟腦
|
|
4-4.艋舺成為北台政經軍中心
西歐社會自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開始了工業革命,英國人力謀對華貿易,因此促使中國從十九世紀中期,步入國際關係的局勢,而台灣的外患尤其嚴重。1862年6月(同治元年),台灣正式開港貿易。1866年擴淡水、台灣府城二口為四口,即以淡水為本關,打狗、安平、基隆為分關。所謂淡水一口,實包括淡水河沿岸各地,亦即連艋舺、大稻埕皆包括在內,艋舺逐漸成為北台政經軍中心。(侯怡泓,1986a:50-51)
4-4.艋舺的沒落原因
三邑人壟斷艋舺對渡貿易的利益,並拒絕外人的介入和分享。此優勢在農業猶有盈餘和憑藉地理優勢供應台北盆地消費時或可保
持,但至後期因人口大量移入,稻米本身供應已顯不足,遑論輸出,艋舺本身遂出現危機。而其保守封閉的性格導致無法適應後期的以茶葉為主體的經濟型態,拒絕
了空間再結構的可能性。艋舺因郊商的利益而快速興起,也終因郊商間利益的衝突而逐漸沒落。(廖春生,1988:38)
表4-2 明鄭至清代台灣行政區域沿革表
整理自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頁30。
明鄭時期
|
清代時期
|
一府二縣
|
一府二州
|
一府三縣
|
一府四縣二廳
|
一府四縣三廳
|
二府八縣四廳
|
三府十一縣
四廳一直隸州
|
永曆十五年
西元1661年
|
永曆十八年
西元1664年
|
康熙二十三年
西元1684年
|
雍正元年
西元1723年
|
嘉慶十七年
西元1812年
|
光緒元年
西元1875年
|
光緒十三年
西元1887年
|
東都承天府
|
天
興
縣
|
東寧承天府
|
天
興
州
|
隸
福
建
省
之
一
部
|
台灣府
|
諸
羅
縣
|
隸
福
建
省
之
一
部
|
台灣府
|
淡水廳
|
隸
福
建
省
之
一
部
|
台灣府
|
噶瑪蘭廳
|
隸
福
建
省
之
一
部
|
台
北
府
|
宜蘭縣
|
台灣省
|
台
北
府
北路
|
宜蘭縣
|
基隆廳
|
基隆廳
|
淡水廳
|
淡水縣
|
淡水廳
|
南雅廳
|
彰化縣
|
彰化縣
|
新竹縣
|
新竹縣
|
台灣府
|
彰化縣
|
台
灣
府
中路
|
苗栗縣
|
諸羅縣
|
嘉義縣
|
台灣縣
|
埔里社廳
|
彰化縣
|
萬
年
縣
|
萬
年
州
|
鳳
山
縣
|
鳳山縣
|
鳳山縣
|
嘉義縣
|
埔里社廳
|
鳳山縣
|
雲林縣
|
澎湖廳
|
澎湖廳
|
台
南
府
南路
|
嘉義縣
|
恆春縣
|
鳳山縣
|
台
灣
縣
|
台灣縣
|
台灣縣
|
澎湖縣
|
恆春縣
|
台灣縣
|
澎湖縣
|
安平縣
|
卑南廳
|
台東直隸州
|
圖4-3古艋舺市街名對照圖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1989)《艋舺龍山寺建寺二百五十週年紀念》頁49
五、結論
艋舺地區的起源,來自於清領時期的移民墾殖。經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多重影響下,為生產方式、產業結構、政治干預及社會衝突所組構而成的複雜歷史脈絡。艋舺為因稻米而興起的交換及管理街市;社會的衝突過程是都市轉化的主要動力;以廟宇為中心的移民街市,鞏固了幾個地域團體或家族掌握了交換的利益16。但是被整合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的中國,下一階段的交易主體不再是稻米、大菁,而易之以是茶葉、樟腦、與鴉片17。
交易的對象不再是海峽兩岸,而是洋商控制下的世界市場。由於艋舺壟斷團體的排斥,開埠後的洋商只能與械鬥敗陣的同安人共居大稻埕。而人口的增多,台北盆地
的米糧優勢不再,茶葉替代了稻米變成農產品輸出的大宗,在龐大的美國市場需求下,台北盆地附近區域的丘陵地大量開發種茶,因而造成大稻埕市街的興起,當然
也就導致以米糧交易為主體的艋舺市街的沒落了。
我
們曾帶學生去中埔看客家庄和金廣福、天水堂,由當地的文史工作室負責解說,我在旁邊發現一個文史解說的老問題,就是當學生突然間問到一些較細節的問題時,
解說員往往輕輕帶過,原因固然很多,但歸結起來,對於一個解說點相關的文史哲細節,研究的累積還不夠,恐怕才是關鍵的因素。跨學門的科際整合並不容易,尤
其對於某一地區細節研究的累積,牽涉到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素養,需要許多人默默的投入,希望自己將來能在這上面盡一些力量。
「
據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銀
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銀圓。
」看到了嗎,第一富跟第二富那是1000倍的差距啊!洪合益是誰呢?「洪騰雲(1819年-1899年),字合樂,一字會樂,號忠慎、合益,小名球唱。台
灣台北艋舺人,祖籍閩南泉州晉江,清朝貢生,知名商人,賞四品同知銜。1880年,他捐銀建造考棚,獲得清廷建造急公好義坊予以表揚。急公好義坊現存於台
北二二八公園。」、「從事泉州與艋舺間米、食鹽生意,因而致富。不僅是富商,洪騰雲也以好善樂施著名。其中最重大的捐獻,就是位於台北城東北角的考棚行
署。」
歷史事件大事紀
以艋舺、大稻埕、台北城為主體
資料來源:整理自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1989)《艋舺龍山寺建寺二百五十週年紀念》頁75-145;遠流(1994)《台北歷史散步》頁6-7;楊碧川、石文傑遠流(1990)《源流活用歷史手冊》,台北:遠流。
西元
|
|
世界、中國、台灣與台北
|
艋舺
|
1602
|
萬曆三十年
|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
|
|
1604
|
萬曆三十二年
|
荷蘭人占澎湖
|
|
1624
|
天啟四年
|
荷蘭人佔領台南
築熱遮蘭城
|
|
1626
|
天啟六年
|
西班牙人佔領基隆
|
|
1628
|
崇禎元年
|
英國會通過《權利請願》
西班牙人占淡水
日人濱田瀰兵衛攻台失敗
|
|
1631
|
崇禎四年
|
西班牙人沿淡水河至台北
沿基隆河至基隆
|
|
1642
|
崇禎十五年
|
英清教徒革命
荷人將西班牙趕出台灣
|
|
1643
|
崇禎十六年
|
清,順治帝
|
|
1644
|
崇禎十七年
|
崇禎帝自盡、明亡
|
|
1661
|
康熙元年
|
鄭成功收復台灣
|
|
1669
|
康熙九年
|
英人至廈門、台灣通商
|
|
1679
|
康熙十八年
|
英通過《人身保護法》
|
|
1680
|
康熙十九年
|
鄭經兵敗,放棄廈門,退守台灣
|
|
1683
|
康熙二十二年
|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
當時台灣有12萬漢人
|
|
1684
|
康熙二十三年
|
清允許人民出海捕魚,但限制渡台。尤禁攜家眷、婦女至台灣。
|
|
1688
|
康熙二十七年
|
英光榮革命
|
|
1689
|
康熙二十八年
|
中俄尼布楚條約
|
|
1695
|
康熙三十四年
|
靳治揚在台南設熟番的學社以教育平埔族的漢化
|
|
1698
|
康熙三十七年
|
英法荷瓜分西班牙
|
|
1710
|
康熙四十九年
|
|
陳賴章墾號獲准開墾台北平野
漢人始進出台北平原
|
1714
|
康熙五十三年
|
耶穌會教士至台灣西部測量勘測
|
|
1718
|
康熙五十七年
|
八里坌置淡水營守備
|
|
1720
|
康熙五十九年
|
關渡天后宮移築現在地
|
|
1723
|
雍正元年
|
|
此年前後漢人在艋舺建茅屋數軒販賣蕃薯,蕃薯市之開端
|
1726
|
雍正四年
|
八里坌置巡檢
|
艋舺地方士紳崇拜竹林之香火袋
「龍山寺觀音菩薩」
|
1729
|
雍正八年
|
|
漳泉墾民漸聚於艋舺
|
1732
|
雍正十年
|
|
准台招致家眷
|
1736
|
乾隆元年
|
|
艋舺是郊商集聚的港埠
|
1737
|
乾隆二年
|
禁止漢人與番人通婚
|
艋舺居住三邑紳商集議興建觀音菩薩寺
|
1738
|
乾隆三年
|
|
艋舺建龍山寺
|
1746
|
乾隆十一年
|
准移民攜眷渡台
|
艋舺建新興宮媽祖廟
|
1747
|
乾隆十二年
|
再禁止台民攜帶家眷渡台
|
|
1748
|
乾隆十三年
|
孟德斯鳩《法意》
|
|
1750
|
乾隆十五年
|
台灣暴風雨
|
|
1752
|
乾隆十七年
|
立石為民審之界,令漢人不准入番域
|
|
1754
|
乾隆十九年
|
北部大地震,今社子陷沒成一大沼(毛少翁番社)
|
|
1757
|
乾隆二十二年
|
台灣出身者首次進士及第
|
|
1759
|
乾隆二十四年
|
|
八里坌都司營移至艋舺
|
1760
|
乾隆二十五年
|
八里坌天后宮建立
准台民攜眷來台
|
艋舺建地藏王廟、昭顯宮
|
1762
|
乾隆二十七年
|
盧梭《社會契約論》
|
|
1764
|
乾隆二十九年
|
|
艋舺已建渡頭街
|
1776
|
乾隆四十一年
|
美獨立宣言
亞當斯密斯《國富論》
|
|
1781
|
乾隆四十六年
|
漳泉械鬥
|
|
1784
|
乾隆四十九年
|
准鹿港與泉州蚶江對渡
|
|
1787
|
乾隆五十二年
|
林爽文之變
改諸羅為嘉義
|
林爽文之亂發生
官方派官駐艋舺
|
1788
|
乾隆五十三年
|
|
艋舺祖師廟開工,五五年竣工
|
1789
|
乾隆五十四年
|
法國大革命公佈《人權宣言》
|
|
1790
|
乾隆五十五年
|
|
艋舺祖師廟完工
|
1792
|
乾隆五十七年
|
開八里坌港(淡水)通蚶江(泉州)、五虎門(福州)
|
|
1796
|
嘉慶元年
|
乾隆帝退位,嘉慶(~1820)即位,全台免地租
|
|
1798
|
嘉慶三年
|
孔德(~1857)
馬爾撒斯《人口論》
|
|
1803
|
嘉慶八年
|
李長庚破艇盜蔡牽於浙江定海
|
|
1804
|
嘉慶九年
|
蔡牽攻台灣
|
|
1805
|
嘉慶十年
|
大龍峒保安宮建立
|
海盜蔡牽來犯艋舺
|
1806
|
嘉慶十一年
|
漳泉械鬥、中部受害
李長庚三破蔡牽
|
海盜蔡牽擊殺艋舺官軍
|
1807
|
嘉慶十二年
|
李長庚被蔡牽擊敗,戰死
|
|
1808
|
嘉慶十三年
|
|
置水師游擊於艋舺兼管水陸兩路
前後年建立舊街、水仙宮街
|
1809
|
嘉慶十四年
|
蔡牽於定海戰死
漳泉北、中部械鬥
|
新莊縣丞改稱艋舺縣丞
|
1813
|
嘉慶十八年
|
|
艋舺天后宮、新莊文昌宮建立
|
1815
|
嘉慶二十年
|
六月五日台北大地震
|
龍山寺除佛座外,全寺倒塌
|
1821
|
道光元年
|
道光帝(~1850)
海盜林烏興犯滬尾(淡水)
|
|
1824
|
道光四年
|
|
艋舺游擊署升為參將署
艋舺居民4000-5000戶
|
1825
|
道光五年
|
英人至基隆購樟腦
|
建料館製腦、禁民採製
|
1837
|
道光十七年
|
|
艋舺建文甲學院
|
1840
|
道光二十年
|
中英鴉片戰爭
|
|
1841
|
道光二十一年
|
英船進犯基隆港
|
|
1842
|
道光二十二年
|
中英南京條約
|
|
1843
|
道光二十三年
|
|
艋舺改名學海書院
|
1851
|
咸豐元年
|
林藍田在大稻埕建店舖三間
|
|
1853
|
咸豐三年
|
漳泉分類械鬥
|
艋舺發生頂下郊拼
下郊的同安人敗走大稻埕
|
1854
|
咸豐四年
|
|
八甲庄人,重建祖師廟還安溪人
|
1855
|
咸豐五年
|
英商與台灣道協商互市
|
|
1856
|
咸豐六年
|
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
|
艋舺建青山宮
|
1858
|
咸豐八年
|
天津條約
|
|
1859
|
咸豐九年
|
漳泉械鬥,兩年間士林板橋三角湧大溪等亦在內
|
九月七日加臘仔庄被燒
|
1860
|
咸豐十年
|
北京條約
|
|
1862
|
同治元年
|
|
艋舺縣丞郭志煒拘捕土匪楊貢
|
1792
|
同治三年
|
|
艋舺慈思宮建立
|
1866
|
同治五年
|
大稻埕重建慈聖宮
|
|
1867
|
同治六年
|
八月二十日台北大暴風雨
十一月二十三日北部大地震、山崩、海水漲溢
|
英商杜德在艋舺設立茶館
|
1868
|
同治七年
|
大稻埕天后宮建立
|
|
1869
|
同治八年
|
杜德遷往大稻埕
設寶順洋行
|
|
1870
|
同治九年
|
|
艋舺建育嬰堂
|
1871
|
同治十年
|
瑯玠番殺琉球八重島的漂流民(牡丹社事件)
|
設立台北府
|
1872
|
同治十一年
|
大稻埕已有六家洋行
|
|
1874
|
同治十三年
|
日軍侵入台灣
沈葆楨至台,開山撫番
|
|
1875
|
光緒元年
|
光緒帝即位(~1908)
解禁漢人入番地
|
|
1877
|
光緒三年
|
|
馬偕牧師至艋舺傳教
|
1884
|
光緒十年
|
中法戰爭
法軍封鎖台灣
|
民眾毀壞艋舺之教堂
|
1885
|
光緒十一年
|
台灣建省
劉銘傳任巡撫
大稻埕建軍裝機器局
|
|
1886
|
光緒十二年
|
|
光緒帝賜匾「慈暉遠蔭」於龍山寺
|
1887
|
光緒十三年
|
建台北至基隆鐵路
設立茶郊永和興
巡撫劉銘傳指定大稻埕為新商業區並為外國人居留區
|
|
1888
|
光緒十四年
|
巡撫劉銘傳禁止搶孤習俗
|
|
1889
|
光緒十五年
|
大稻埕台北橋竣工
|
|
1894
|
光緒二十年
|
大稻埕法主宮落成
中日甲午戰爭
|
|
1895
|
光緒二十一年
明治二十八年
|
馬關條約
台灣割讓日本
日本台灣總督府始政
|
八月八日組織保良局
龍山寺部份闢為保良局使用約一年
改正都市計劃,拆除城牆及西門
台北大暴風雨,艋舺大稻埕大浸水
|
1896
|
明治二十九年
|
首次戶口調查
台灣紳章條規發布
|
孔聖祭典於艋舺龍山寺舉行
|
1897
|
明治三十年
|
發生三十年大地震
五月八日台灣居民選籍決定之日
|
|
1898
|
明治三十一年
|
|
艋舺養濟堂之慈惠救濟事業復興
夜間土匪出現艋舺蓮花街
保甲條例發布
|
1899
|
明治三十二年
|
大稻埕築造淡水河護岸工程
台灣銀行開始營業
|
艋舺保甲局開局
|
1900
|
明治三十三年
|
大稻埕黃玉階倡導廢止纏足
台灣土地調查局設立
|
|
1901
|
明治三十四年
|
大稻埕淡水線鐵路通車
此年鼠疫傷亡逾八千人
|
|
1902
|
明治三十五年
|
台北西門外街榮座戲院上樑
|
|
1903
|
明治三十六年
|
國語學校講習科規程發布
艋舺大稻埕居住無業遊民之徒四十五名強制就業於台東之農場
|
龍山寺一部分利用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分教場(1907年撤)
|
1904
|
明治三十七年
|
日俄戰爭
|
|
1905
|
明治三十八年
|
台灣全島戒嚴、解嚴
|
|
1908
|
明治四十一年
|
大稻埕市區改正開始
新起町、大稻埕市場落成
開通延平北路
慈聖宮媽祖廟遷建現址
縱貫鐵路全線二四七哩通車
|
艋舺市區改正開始
水仙宮、城隍廟因市區改正而遷入龍山寺
|
1910
|
明治四十三年
|
廢止街庄社制新設區街庄制
|
|
1911
|
明治四十四年
|
阿里山鐵路開通
中國辛亥革命
|
台北城牆舊址改拓三線道路開工
|
1912
|
大正元年
|
中華民國成立 梁啟超來台
大稻埕舉行歡迎會
總督府廳舍開工
台北馬偕病院開院
|
艋舺斷髮會於龍山寺舉行斷髮
|
1913
|
大正二年
|
大稻埕天主堂落成
大稻埕公學校(延平)落成
|
|
1914
|
大正三年
|
台北風俗改良會成立
台北新公園博物館上樑
淡水長老會中學校(淡大前身)開學
台北圓山動物園開幕
日德宣戰
|
|
1915
|
大正四年
|
西來庵抗日事件
斷髮、解纏足一百二十一萬人
第二次戶口調查
|
|
1918
|
大正七年
|
中央山脈橫貫道路完成
總督府醫學校規則發布
|
艋舺火車站落成
|
1920
|
大正九年
|
台灣地方制度改制
本島人口365萬4398人
|
艋舺以日本音改稱「萬華」
|
1921
|
大正十年
|
台灣文化協會於大稻埕舉行成立大會
|
|
1922
|
大正十一年
|
台北博物館開館
|
|
1923
|
大正十二年
|
日本皇太子蒞台
|
|
1924
|
大正十三年
|
大稻埕永樂座戲院完工
|
|
1925
|
大正十四年
|
台北橋竣工啟用
新店溪護岸堤防落成
|
|
1926
|
大正十五年
|
|
艋舺教會五十週年紀念
本島最古之教會
|
1927
|
昭和二年
|
昭和金融恐慌發生
|
|
1928
|
昭和三年
|
台北帝國大學官制公佈
|
|
1930
|
昭和五年
|
霧社抗日事件
本島人口459萬4061人
|
|
1931
|
昭和六年
|
中華民國台北總領事館開館
|
|
1935
|
昭和十年
|
|
艋舺板橋間雙軌鐵道開通
|
1936
|
昭和十一年
|
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開學
|
|
1937
|
昭和十二年
|
中日戰爭爆發
日人推行「皇民化運動」
|
|
1938
|
昭和十三年
|
縱貫鐵路山線雙線竣工
本島人口560萬9042人
|
|
1940
|
昭和十五年
|
台北市人口超過34萬
|
|
1945
|
昭和二十年
民國三十四年
|
台灣光復
|
盟軍轟炸台北
龍山寺中殿及東護室被毀
|
1946
|
民國三十五年
|
臺灣銀行正式成立
|
憲兵借龍山寺設國文、國語講習所
|
1947
|
民國三十六年
|
二二八事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