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台北府考棚遺址舊市議會開發案故事(一)


台北市議會舊址的案子,我已經搞了五年。


我把這過程一步一步披露,


讓大家知道台灣的民主政治


人民期待的是什麼


然後民代與民選首長內心想的是什麼


然後他們可影響的資源是什麼


他們演起戲來很行


但是背後聞到錢腥味時,又是怎樣。


少數不願昧良心的議員又是怎麼被批評


"不合群"


我一開始是覺得這塊地當博物館不錯。當時想法很簡單。


然後一步步發現,背後是一隻黑手。知道生態的人都不敢碰。


這是跨黨派的。與錢非常有關


很不幸


台灣的民主制度讓錢佔很重。這讓習大大看穿台灣民主的必敗命運!


如果了解那時背景


就知道我當時必須委婉的


形容"台北府文化歷史博物館的內涵"



-----------------------------------------------
寄件者: 文化部
收件者:
副本: minister@moc.gov.tw
寄件日期: 2012/10/26 (週五) 10:09 AM
主旨: 回覆:[部長信箱][1010928001]台灣中華文物展所

洪先生您好!
謝謝您的來信。
有關您投書本部部長信箱建議設立「臺灣中華文物展所」案,本部說明如下:
一、 您提的考棚舊址,經查詢相關資料,並洽臺北市政府相關單位表示,該地區之都市計畫分區現為「文化觀光專用區」,目前整體開發之定位方向等詳細內容尚未定案,因該地區土地權屬臺北市政府所有,為尊重該府對其財產之經營及處分,有關您建議該區改建後提供部分樓層設立臺灣中華文物展所,本部已將您的意見轉請臺北市政府參考。
二、 又,有關您提及國內缺乏適當「固定展覽臺灣與中華文化淵源之歷史文物的場所」部分,目前雖無相關單位專責該項主題,但查本部附屬「國立歷史博物館」以辦理歷史文物及美術品之蒐集、考訂、典藏、展覽、教育推廣及研究發展等業務為主,該館3樓即有「館藏華夏文物展」(常設展),並不定時針對不同主題的華夏文物規劃特展,您所提之文物類型應已涵括於該館之定位範疇;又,本部附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保存臺灣歷史文化遺產之專責機構,係以辦理臺灣歷史與民俗文化相關文物、史料之蒐集、整理、保存、研究、展示及推廣教育等業務為主,有關文物如經鑑定、考證具備臺灣歷史文化意義,即可能符合該館蒐藏策略。故該二館對於相關歷史文物(含臺灣與中華文物),應都有所關照。

再次謝謝您對文化建設的關注與建言。
敬祝 順心。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敬上
101年10月26日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台北府考棚捐贈者洪騰雲後人,針對考棚遺址舊台北市議會案的陳情協調紀錄20150421副市長辦公室

2015年4月21日晚上6點,在柯文哲市長團隊,林欽榮副市長辦公室裏,林副市長,都發局林洲民局長,財政局陳志銘副局 長,與台北府考棚捐贈者,228公園內,急公好義坊事蹟主體,大清帝國泉州人氏洪騰雲的孫子,106年歷史的瀛社首任社長洪以南的子孫,曾孫洪啟宗等多 人,就舊考棚地的利用,取得對台北台灣最有長遠利益的共識。

在林副市長親切說明為何因財務原因必須出售地上權五十年,(除非有善心人願意用其他方式),但是保證,

第一,整案必須規劃到清清楚楚,送呈市長核定才可進行。

第二必須依照都發局規劃的骨架與外觀,以及各樓層個區塊使用目的,監督機制完備,才能進行。

第三,整個計畫要都審通過,

第四,都發局會進駐此園區,確保得標廠商依據合約進行營運管理。

第五,出示模型,說明大致規劃,舊議會必須拆除原因,但是外觀幾何型態保留原樣,但是會裝飾與周邊各院級機關外觀較協調與 更質感。

 我也提出,東北角對著行政院,要很小心。城的東北主兇,高樓壓著行政院會對雙方都不利,務必小心規劃。林局長的模型,東北角是共同入口。

 

 

 

 另外家族還建議後棟高樓頂保留市政府使用兩樓層,可供民眾眺望舊台北城內。我想建議擺放完整清末古城模型,包括 信仰中心的天后宮。

在整個台北城屹立傲視全世界的胸懷之下,這一台北甚至台灣的中心點,絕對要有感人的故事,歷史不是我們可以靠筆來改變的, 但是在這樣屈辱的歷史背景下,今天我們的台北市,昔日的台北府,以及台灣巡撫駐地省會以及後來群聚全中國菁英,保存世界重要文明不中斷的歷史,必須被呈 現。

這裡必須有故事,過去的,現在的,以及未來規劃與興建中的。為此,我提出建物綠建築,改變建物幾何圖形保留重要的樟樹。象徵樟腦產業的重要歷史,我們 的感念。

我還提出

 在整個漢字華語體系的歷史裡,瀛社所佔的地位與意義。昔日台北府因考棚而文風大盛 ,昔日文人養成有其氣節,對行政立法監察院的官員委員,一點鼓勵與鞭策也是這個博物館應該有的意義。
同時,一個博物館要成功,除了展品,位置,故事性,之 外,還要有地名上的廣泛基礎與人口。

台北府從苗栗一部分到宜蘭

多少台北人來自這範圍,也給台北市發展所需資源,做這件事時,應該想到,聊表感謝,也才是大哥風範。

這邊有發揚傳統詩寫作與吟唱藝術的功能

一個殿堂展示文人詩書畫金石鑑古,以及文房藝術,會吸引世界目光。

因此我希望舊考棚上的博物館,不要小鼻子小眼睛,要就是能世界知名一流的博物館

"台北府文化歷史博物館"是我建議的名稱。

我還提到十九世紀的台北人 

,不是原住民也不是日本人,這個博物館,告訴全世界,當時的中國泉州,有急公好義的人,相對於名門家族急私好利的現代通病,我們應該有所彰顯與表達。
天祖 洪騰雲一生,希望有能力時,不要忘記自己受過的苦,希望社會大眾不要再受苦而捐建考棚的這份心,應該讓大家知道,文獻會擺到日本廟的遺跡,台北市博物館擺 到貝塚旁,都犯了大錯,不管無心或有意,都應該在開發這塊土地時修正。現在認同台灣的人,無論哪個年代來的,都要團結一心,以文化,以教育,向世界舞台呈 現我們與眾不同的高傲。

洪家不同階段的珍貴文物是不能也不該以金錢價值來衡量的。 我答應洪家無償提供借展,只要博物館開的一天,文物就供展出。(不說捐出是因為有點怕未來管理機制市政府會不會變,還有我不需要節稅)。

 

 

其他符合急公好義原則的使用,加起來應該在原來爭取的百分之四十面積。

市府提出因新規劃加入旁邊商業用地,比例會將低,都發局想利用一部分空間,

我們盡量利用意見表達公聽會模式,爭取青年旅舍,台灣永續非政府組織的會館辦公聯絡空間,以及公園廣場,定期假日市集等等。

這些需要大家力量來確保方向不變。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解讀日本台灣

那天有位年輕的轉貼我的圖片貼文,說是廢文。
說日本建設如何如何。多少日本人才建設台灣等等。
這是事實,沒什麼好否認,這是兒玉時期後藤的成就。

年輕人不知道整個計畫與過程。

日本人取得台灣一開始是戰略目的經濟目的與殖民目的。

台灣人,不想住的可以離開。

離不開要聽話
給你們日本化的機會
優秀的就變成日本人。

差一些的,看程度來用,東南亞 中國,東北........
然後順其自然演變。

台北街頭

在後藤時期,有兩種較為對立的看法(後來都有修正)

一種是台灣人就是次等,要嘛做基層工作,要嘛請出去。白領以上是日本移民,這反映在教育上待遇上升遷上,就是不用太好,好用就好。

另一種
就是木村匡教育界一派,認為人種不應該有差別,給予好的教育,台灣人最後還是跟日本人一樣優秀。

建設台灣給台灣最好的城市建設與衛生醫療等等,是兩派的共識。

後來,我的曾祖聽從木村建議,岡本的鼓勵,送祖父小學畢業去日本,住木村家,一步步努力,沒有差異的條件下,讀到大阪醫科大學,完成眼科專科訓練,然後取得東京帝大醫學博士。
這是木村用來證明,他的論點。完全沒特權或刻意培養的例子。

當年我傻傻地問,為何回台灣沒去台北帝大當主任?父親不想說。

後來才知道,日本的菁英都很願意有台灣經歷,然後發展就有優勢。

當然,這也造就台灣的發展,但是祖父在無區別之下,就是不因是台灣人而去大學做樣板,所以就開業了。
當然一方面也需要服務賺錢..........

有沒有樣板刻意培養的?當然有,這大家知道。我祖父沒那種身段,也跟日本儒家派知識分子一樣,堅持原則,走低調正路。

到了昭和時期,日本中國與世界強權,關係緊張,台灣人角色慢慢演變,從不許當軍人只能當軍屬 軍夫,到最後,我就不多說了。這是複雜的過程。

我希望中庸的態度看這段歷史。

有些強烈傾日的學者,與政治人物,在日本右派支持下,蠱惑年輕人親日仇中。
台灣人指台灣長居的人,嚴格說,清朝時,台灣區域非自願的就脫離了大清以及後來的中國,

是不是中國人的問題,在1945才產生。

但是台灣人至少在清國末期,和清國主要領土上的人,一樣無差別面對漢滿異族統治,
當然1895時,台灣人當清朝官沒有差別待遇,而大清國實權也逐漸落入漢人手中。

我是忠實敘述我知道的歷史,我喜歡好的一般日本人,我也喜歡好的一般中國人。

但是討厭任何國家少數的自以為是蒙古 大清 貴族欺壓漢人的,那些中國政權權貴,那些因血統獲利的。最討厭黑金教父還裝無辜。

當然台灣無論誰當權,都有些特權心態的黑金白金,欺凌社會一般人,然後一些政治的歷史學者媒體當無恥工具。

民主很難得
但是檢視一下操弄者的背景,資金來源目的。我想大家都很聰明。

我只希望真的為社會一般人的未來努力,不要跳入歷史的陷阱。

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淡水街長洪以南

台北的地理位置

在航空交通普及前
航海時代
淡水街長很重要
日本總督府很慎重任命曾祖父洪以南先生。
原因很多
 

祖父洪騰雲是原因之一

有秀才身分

文人貸地業不會做生意,關係單純。

與木村匡 岡本要八郎好交情

這兩位也是日本時代熱心台灣人教育以及商業與世界接軌的教育家。

還有兩個兒子都在日本讀書

台北城內考棚旁的洪騰雲宅土地,改為由他繼承,徵收才變成有償徵收。

當然,有些是我推想的。
不過,淡水人在這一時期也算是蠻出風頭的。
------------------------------------------
曾祖結識木村匡 (一度擔任總督府學務科長)
木村因與後藤因教育理念不合離開,但是還在台灣金融界

木村 岡本 小竹 放在一起看,

就知道事情背後的用心經常是要點出來

其實當時台灣既然已經是日本一部分,如何在教育上進入體系而有傑出表現是這一群人的理想,文明化。

----------------------------------------------

岡本要八郎

自中學畢業後便於西尾尋常小學任教,後因武藤針五郎來臺之影響,[1]故響應台灣總督府招募於明治32年(1899年)來臺就讀國語學校師範部特別科。畢業後自明治33年(1900年)起擔任艋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教諭,明治41年(1908年)開始兼任總督府總務局編修書記直至昭和3年(1928年)返回日本前,期間曾參與國民教育最高方針制定及國民讀本編纂。其並於大正3年(1914年)至昭和3年(1928年)間接替小竹德吉擔任廈門旭瀛書院院長,培育艋舺及廈門一帶許多傑出人士如洪長庚、陳逢源、王祖派、陳讚煌、呂阿昌、吳秀三、楊海盛、王受祿、黃丙丁、王洛、陳華洲等。岡本氏亦曾透過滬尾公學校教諭兼校長小竹德吉介紹認識當時為小學生之杜聰明並影響其研究態度,更在228事件時隔海公開請求時任臺灣行政長官兼警備總部總司令陳儀停止追緝之。
-----------------------------------------------------

小竹德吉

(1876年-1914年)是滬尾公學校校長,日本岐阜縣人,1876年出生,因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在日本招收第一回師範部短期學生,便應招考入國語學校,成為國語學校國語部第一屆畢業生。

  畢業後,立即擔任臺北國語傳習所雇員,1898年總督府公學校令頒布,在全臺重要城鎮設立公學校,小竹擔任大稻埕公學校教諭,1901年因病辭職回日,1902年聽從朋友的勸告再次渡海來臺,擔任國語學校教諭,在國語學校艋舺第一附屬學校任教,五年期間對於低年級的幼年生教授及一般女子兒童教育指導,投注極大的心力,而贏得社會各界的好評。

  1907年4月,小竹被派為滬尾公學校校長兼五、六年級導師,在學校小竹以「真面目」做為施教的基本方針,並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以誘導學生培育真正的人格。未婚的小竹以校為家,熱心教育學生,在他的薰育下,許多優秀的淡水子弟紛紛考上醫學校、國語學校及農事試驗場,而展開新的人生歷程。這些成就使得滬尾公學校被譽為臺灣全島的模範學校,而成為全島公學校校長及老師們觀摩考察的對象。

  因此,1910年5月臺灣總督府為旅居廈門的日僑子弟教育,創設廈門旭瀛書院,小竹便被選拔為創院校長,積極推展校務,並擔任廈門臺灣公會顧問,協調日本領事館與臺籍居留民各種事務,都獲得日僑、臺灣居留民極大的肯定,可惜因積勞成疾,罹患肺結核,於1914年病逝於臺北醫院,享年三十八歲。

------------------------------------------------------

淡水這一時代人才輩出。

杜聰明 黃炎生 高湯盤


淡水信用組合

"
遠自公元一千六百多年,我國明朝天啟六年,淡水早就開發;當時與我國大陸及南洋等地區通商貿易,極其殷繁。 然因嗣後港口日漸淤塞,致使船泊的出入逐漸減少。一般商業日趨萎扉、金融滯迫。以致地方經濟,日趨窮困, 而中產以下的平民,陷於生活的窘境。於是為集結力量,互助合作,以圖新生,時值民國六年,經由當時淡水街長洪以南氏, 端集有志人士,吳輔卿、林金鐘、許丙等諸先賢,發起倡設本社(即當時淡水信用組合)。有賴有關當局的指導與援助。 進而著手籌備,並以當時的淡水區興化店、水頭、北新庄仔為設立區域,邀同各該區長李文珪、鄭奎璧、杜生財等聯絡協調、 共成其事。經過一年餘的奔走籌組,計有一0三名社員參加,迨至翌年三月十五日,乃向主管機關提出設立手續。 同年七月二十九日獲得認可,爰擇於民國七年十月五日,召開創立總會;公推洪以南為組合長(理事主席), 遴選林金鐘為專務理事(經理)、租用東興街二八番地的店鋪充作事務所,正式宣告成立,開始營業。 並不斷宣傳合作精神,與事業特色。

 溯自民國七年,由洪以南創設主持以來,經歷吳輔卿、施坤山、汪水汴、郭水源、盧阿山、李元貴、朱木火、 吳獻璜、高欽三及現任呂子昌理事主席等的領導。今後『淡水信用』在全體理監事及員工努力下, 必能通過種種考驗,締造更輝煌更豐碩的成果,為全體社員謀取更大的福祉。
新北市淡水信用合作社 "
-------------------------------

台灣歷史後台灣民主國抗爭階段,

 

進入台灣人教育理念之爭

 
今天台灣日本關係
不是因為後藤新平的建設
是因為教育上台灣人逐漸往平等走的路線,以及這幾位教育家和他們交出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與影響。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寫給總統 國是論壇"設台北府文化歷史博物館於考棚舊址"

寫給總統
國是論壇

總統高度應該能看到社會道德文化與價值觀的問題,為何台灣不能團結一致提升國力讓年輕人充滿希望? 

 

就是因為權力與財富的直覺反應印象,負面居多。媒體正面報導討論嚴重缺乏,影響國民對國家及總統領導的信心,也質疑改革的誠意。

 總統府對面228公園靠近總統府這邊,有一個福德宮,以前平埔族走過膜拜的大石頭演化而來的,旁邊有立著一座清代牌坊,總統有空不妨去散步一下,讀一下上面鐫刻的文字,了解一下內容與背景。台灣開發由南而北,十九世紀械鬥頻繁,我的天祖深思如何改善民風,覺得讀書上進的希望要普及台北府地區,因此在建台北城時捐地與經費建考棚,後來劉銘傳奏准立坊。

日本來時因為是公共事務有功,保留在公園內。日本拆除考棚,也就是監察院對面,行政院斜對面這塊地,當成官員宿舍。

有機會查"設台北府文化歷史博物館於考棚舊址"就可閱讀更多資料。

 

在這同時,也想指出,台灣各地博物館林立,但是內容與參觀人數都不甚理想。

建立與故宮同級的台灣博物館體系來整合,以上述地點建舘可收畫龍點睛之效益,希望總統三思,不要讓過去的錯誤,因官官因循,錯失良機寶地。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泉州人

"在攻入福建的元军中,蒙古人并不多,汉人部队还是数量最多的头牌,其次是色目人(中国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组成的合必军。
合必军是当时元军南下的总指挥宰相伯颜从老家带来的,他的老家是伊拉克、伊朗、乌兹别克几个中亚国家构成的旭烈兀王朝,主要是波斯人。这支部队在1282年被驻扎在了泉州,留在了福建,这使得泉州的波斯人大增,成为一脉。元末战乱,福建境内军阀林立,就是这些波斯人,也扯旗自己搞了武装队伍——亦思巴奚,控制了泉州十几年。除了波斯人,宋元期间,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在福建沿海,主要是泉州,定居下来的外国人不少,元代有记录的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就有90几个,而且势力渐盛。南宋时候,泉州已经出现了藩坊,“诸藩有黑白两种,皆居泉州,号藩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
传言最夸张的时候,泉州城内可以听到的世界各地语言有100多种,阿拉伯人、高丽人、亚美尼亚人、意大利人、波斯人、印度人人、占城人……,很难想象当时泉州市长的富人朋友圈是要怎么交流的,马可波罗眼里的“东方第一大港”真不是浪得虚名。
宋元之际,一个叫阿拉伯人的蒲寿庚甚至当了“安抚沿海都制置使”,一手把持福建海外贸易,番人更盛,在泉州反客为主了好几十年。到今天,可查证的,福建泉州就散居着五万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除了泉州,福州也有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后裔。
邵武也有,据说邵武回族的祖先都是军人,他们在明朝被调至邵武平乱,然后就定居下来了。
从宋元开始,福建就逐渐成为人口过剩区域,向外流动大于输入,这一点到了明代更为突出。"
--------------------------
元朝末年,因為泉州市站在挺元的一方,因此朱元璋統治時期,就對這狀態持有戒心。
自由貿易不見了,這些來以維生的怎麼辦?
先把這些人集合起來下西洋,後來用進貢方式,後來就封鎖貿易。直到隆慶年間開放。
東南一代泉廈潮汕的特殊海上貿易基因的人民只好外移,從日本一路到東南亞的隱形帝國就形成了。
反正成王敗寇,
倭寇海賊建立殖民地都有,
這些歷史都與台灣後來的發展有關。
這就是從住在台灣的大多數人角度寫歷史,與以台灣地理寫歷史角度上的差異。
大家心裡知道我在說什麼就好。愚民的做法沒有前瞻性。
台灣的閩粵移民子孫早已結合原住人民,幾百年來漂流上岸的各國船員,許多沒紀錄,(知道當年船員怎麼來,'生活如何,死亡率如何,有那麼多海盜船),就知道台灣那段日子應該也收容不少比例的外來基因。
今天台灣人不應自卑,
過去政府抬出來的歷史文學革命家等等
對照我上面的敘述
就知道無論日本或是後來政權
擔心的是台灣人血液裡的什麼成分
所以弄出一些什麼。大家要開始反著想。
然後思考如何走....
今天開始
台灣是最優秀最幸運,但被搞砸了。但是終於到了自己可以決定的時候.......

身為醫師,病人的症狀與痛苦,不必有確定的診斷,但是每時每刻都要做最佳的處理。
最後診斷沒有,還是要設法讓病人擺脫不適活得長久。
為了診斷,做了不該不適合的冒險,搞死病人,好嗎?

-----------------------------
這篇: 想讀就讀 不想讀略過,不用留言。
http://www.wtoutiao.com/p/25ccf5K.html
点击上方“微龙门”--关注。每天接收龙门的最新资讯
wtoutiao.com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台北府考棚土地歷史變遷

這篇文章敘述了考棚及台北城土地變遷大致的輪廓。
但是依據歷史紀錄,顯然台北城範圍內其實是在1870前後,已經有農地的開發。靠近西門部分,有萬華地區商人的農地,後來與上海資金,板橋林家,以及萬華仕紳捐贈仁濟前身的育嬰堂現址為仁濟醫院。(歷史被竄改成林維源創立仁濟院是錯的)。擁有西北角商業區。首先建設街道。
洪騰雲家族擁有的土地連接天后宮北線土地(這是我認為洪騰雲家族應該有捐天后宮土地的原因可惜紀錄失佚),府後街到東北角。府後街開發後,分回部分房舍(洪騰雲遺囑),天后宮前土地隨女兒入萬華黃鐵家族,後來捐給日本政府。洪騰雲宅則是有償徵收。
從考棚到城牆部分土地,在重劃後,開了公園路。所以簡單說,原來台北府考棚就是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土地,還有就是官舍用地,從中山南路到公園路。(重劃後併入部分城牆邊荒地)。
從當時的警局官舍變成現在的使用情形,就是有趣了。
李登輝高玉樹時期發生一些事。我想不清楚知道就不說了。
總之,結果是有一些是省勞保基金變成壽險公司,有些民眾服務社後來賣給王氏集團,有些變成女青年會,有些變成當年國會成員住宅。
這塊地,一直是官商黨覬覦的肥肉。但是牽涉人等下場也不太好就是了。天道恢恢,唯一平安用途就是台北府文化歷史博物館。

 

 在早期的地圖上,台北城範圍屬未開墾荒地。

  林玉記等墾戶由西向東開墾到坪林深坑。到1872年洪合益向楊姓地主購地,前一主就是林玉記

 同治11年洪家購地摘要  1872

考棚地捐贈者是洪輝東,捐四品同知銜,1884年過世。以此事蹟,劉銘傳用七年前的事替貢生洪騰雲請准建急公好義坊。"故四品封典例貢生....",就是原捐贈者過世,由父親依例承接的意思。

.........台北城的故事還有許多被掩藏的事,連子孫都不知道。有次一位萬華人士告訴我,你們家族當年土地到新公園都是,臺大醫院也是。臺大醫院建在天后宮的廟地上。或許真相就是洪輝東捐地給蓋天后宮併廟地,隨著他1884年過世,事情就兜不起來了。 

今天寫這些,不是前文化局長說的"原住民出來要地",想來如果是他就會這樣做,俗語"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衝著這句話,一定要好好讓官商勾結不再發生,也替台灣爭個歷史主軸。---所以我以番為榮,我做的是番事,見識一下現代平埔番勁,哈哈。

http://www.ad.ntust.edu.tw/…/think/…/subject/webpage/web.htm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洪長庚醫學博士(1)

祖父洪長庚博士1893年生的大清國台灣人。
歷經1895年的割讓,後來決定留在台灣,變成日籍台灣人。以區分日本內地人。



公學校老師岡本要八郎很喜歡他,在木村匡與岡本建議之下,1907年赴日本京都木村匡家暫住並再讀一年小學校。木村等於是他的"教父"。
然後跟日本人一樣的讀中學 醫預科然後大阪醫科大學。到畢業已經是28歲。

拿到博士學位過程還蠻辛苦,先在阪大後來到東大,論文先過,告訴病危的父親(1927),拿到了博士。其實真正博士學位證書,擺在教授會,沒開會就沒學位證書。拖了一年的樣子。 1928拿到 ,已經35足歲 。----這過程完全跟當時日本國民一樣,沒有其他因素的特別待遇。這也是後來台北醫師圈尊敬他的原因。
從此家風是實在盡職就好,不爭虛名。父親和我都深受影響,被稱呼不實在的名稱,心中都會一些不安。
--------------------------------
1920年8月8日 洪以南子洪長庚氏歡迎會於春風得意樓旗亭召開,祝賀洪長庚獲醫學士學位。
照片右邊
謝雪漁和中分頭(連雅堂?)之間,就是曾祖以南。
或許有人可以告訴我其他人名。
左邊站著是祖父。同桌面對著他,我猜是林熊徵與許丙,請指正。

---------------------------------------------------
 1960年(68歲)
洪家隔壁的許丙宅 拆了
我是國小一年級。有些印象。
父親拍了一些照片。
同年
三女兒玉純姑出嫁,留下照片。
 
 


oldphotocopy (22)
 oldphotocopy (12)
 oldphotocopy (48)
 聖心幼稚園 1960 台北市 民生西路 oldphotocopy (30)
 台北 老照片 寧夏路 1960   oldphotocopy (32)
 oldphotocopy (45)
 寧夏路 台北市 1960  oldphotocopy (43)
 oldphotocopy (40)
 oldphotocopy (4)
 oldphotocopy (52)台北圓環 1957 oldphotocopy (60)亦宛然  1960 oldphotocopy (33)

洪長庚 家族 
洪祖恩   宋(宋瑞昌之女  ,長子 宋進英)
洪祖培   朱(朱昭陽之女)
洪祖仁   鄭
洪達雄   林

洪玉貴 --適劉
洪玉麗---適郭(新竹 郭內科)
洪玉純---適陳(大同子公司總經理)
洪玉艷---適歐陽(神經科醫師,美國開業)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從"經霜彌茂" 公爵太郎書 說起

經霜彌茂
公爵太郎書





書贈洪以南。

桂太郎印

時間呢? 場合? 地點? 關聯?

今天之前

我沒有仔細思考過。

上面還貼一張大正大禮四錢郵票蓋紀念戳。

-----------------------

桂太郎(1848年1月4日-1913年10月10日),長州藩,台灣日治時期第2任總督,三度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01年-1906年;1908年-1911年;1912年-1913年),是日本有史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元老之一。

任內締結英日同盟,進行日俄戰爭,並策劃吞併朝鮮半島,推動日韓合併。

台灣協會學校(今拓殖大學)的創立者

1913年2月因護憲運動而下台。桂太郎是日本大正時期9位元老之一

----------------------------------------

1915年〈大正4年〉11月10日,大正天皇登基大典舉行。發行切手一套4枚

顯然是後來才貼才蓋戳。
算是珍貴的收藏的意思。
--------------------------------

木村匡原本是東京商業學校教授,應該是隨樺山資紀來台,先是秘書官,後來是文書課長,又轉拓殖課長,最後學務課長任內與後藤理念相左而離職。回日本之後,又被派來台灣任商工銀行頭取。前後在台灣近三十年。
,商工銀行就是後來的台灣第一商業銀行.
也是大正協會發起人。---商業金融文化教育文明化台灣然後中國廈門的目的。
這也是大時代的故事。
一般認為是台灣士紳與總督府甚至內地政治人物之間的溝通管道,對台灣日本時代的文教商工金融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
1913年4~5月 洪以南搬遷至淡水,新居為二層洋樓
1913年7月15日 於艋舺林子楨怡樓舉行洪以南赴日送別會
1913年7月下旬 攜子長庚入醫學校就讀,我鈞亦同行
1913年8月2日 達觀樓之名首度出現於報端
1913年8月23日 洪以南從日本歸台
1913年11月 參與大稻埕公學校新校舍落成,木村匡亦參與
1914年9月25日 任淡水區長
--------------------------------------------------------
-------------------------------
整個故事現在大概可以串起來。
桂太郎----木村匡----洪以南 是人的連結。
時間1913洪以南去日本期間,透過木村見到已下台的桂太郎。
然後就是淡水區長。
-------------------------------------------------
大正時期,桂太郎的全球戰略思維,以他和戴季陶
"在日期間,日本首相兼外務大臣桂太郎兩次會見了孫中山等人,談話內容包括他對袁世凱這個奸臣的認識。密談時間前後長達15個小時,戴季陶對桂太郎的見識極為欽佩,"
是開始透過台灣連結中國,以最終是黃種人對抗白種人,而階段性是拉英抗俄。
--------------------------
歷史如果只看表面,沒辦法了解到深層的台日關係演變。隨著桂太郎的過世,後來中日合作變成軍事侵略。這恐怕是始料未及的。
---------------------------------------------
我的猜測,照原來這計畫走,淡水會變成中日文人商人交流的主要窗口。洪家與木村 岡本 家族數代交情,岡本赴廈門旭瀛書院等事。
------------------------
中日台關係,日本從沒自信被看不起,到打贏戰爭,看不起中國,到侵略擴張,到重傷。
今天台灣
今天中國
日本
難道不能記取教訓嗎?

 水野遵(1850年1月4日-1900年6月15日)日本尾張(今愛知縣)人,幼名恂造,號大路,1895年5月21日以公使身分兼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1896年4月1日真除奉派為台灣總督府首任民政長官。

桂太郎(1847.11.?~1913.10.10)

桂太郎圖
桂太郎圖
日本山口縣人。幕末曾加入長州藩奇兵隊,參與戊辰戰爭。明治維新後留學德國研究兵制,後歷任駐德武官、陸軍次官等。甲午戰爭時率第三師團參戰,戰後晉升子爵、陸軍中將。1896年6月被任命為第二任臺灣總督,但任職僅4個多月至1896年10月14日即辭職。
其與當時的總理大臣兼台灣事務局總裁伊藤博文一起來到台灣,在台北召開第一回「始政紀念日」。任職期間,實際滯台不超過十天。1898年以支援臺灣統治及培養經營殖民地人才為目的之「臺灣協會」成立, 桂氏被推舉為會頭,同年出任陸軍大臣。1901年第一次組閣擔任內閣總理大臣,之後於1908、1912第二、第三次組閣,前後任總理大臣共約7年8個多 月,充分發揮其政治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