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過台灣----富六代 ,一個台灣家族的故事
富不是壞事,只要捨得,有同理心,幾代後還庇蔭著後人。富人第六代的感慨。 道光年間,福建泉州的一對夫妻,在生活極為困苦的情況下,帶著獨生子來到台灣。 從一無所有到名列北台第三富人。熱心公益,捐出台北城考棚用地,並捐銀兩蓋考棚,而有急公好義坊,現為三級古蹟。洪騰雲1819-1899年。晚年不忘泉州老家。以此網誌,代圓其願。
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艋舺平埔後裔,巴賽族以及巴布新機內亞庫拉環美欣族群的可能關聯
艋舺平埔後裔,巴賽族以及巴布新機內亞庫拉環美欣族群的可能關聯
從我的父系Y拉出的可能關聯
我的高祖 洪輝東,是天祖的養子。我的推測是當年十幾歲本姓李的高祖,在1850年後的某場災難裡,被收養,應該已經十來歲。
當時艋舺及附近平埔族基本上已經漢化。
從高祖到我,就我所知,沒有Y染色體的傳承中斷。
這是第一點。
-----------
第二點 是巴賽族在北台灣的分布與遷徙。
從巴布新機內亞美欣族的故事,庫拉環的男性貿易生產特徵,2000年的歷史,很可能台灣巴賽族有共同社會行為特徵,而且是很獨特的技術性特質。
如果說,兩千年前,一個共同來源與原因,到達北半台灣 ,至少是淡水河口十三行往上游,以及往東,沿著海岸到花蓮,都是他們貿易路線?
然後也往東南。種種原因,在這路線最遠端,還保留這生活方式?
當然也可以是從北台灣往東南遷移,不過我還是認為應該有共同來源。
-------------------
台灣 Basay人 與 巴布新機內亞 Massim 人的生活方式的相似性。
Human genetics of the Kula Ring: Y-chromosome and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in the Massim of Papua New Guinea-KULA EXCHANGE
the Kula, a traditional inter-island trading system
-----------------
從Basay到金雞貂到金雞貂到金雞貂到金雞貂──臺灣原住民社群關係之性質與變遷臺灣原住民社群關係之性質與變遷"
指導教授詹素娟
研究生吳佳芸
--------
"...使Basay人有異於大臺北地區諸多村落 ,型塑社群邊界。
一、生計特色──
商業性格Quimaurri社、淡水的Taparri社,以及St. Jago社的番人...... ,
他們的父母並非農人,而是鐵匠、木匠以及砍柴工,
每年六月將所製造之器物,操舟前往噶瑪蘭換取稻米、鹿皮與黃金。
(「關於淡水河、雞籠港灣,暨公司當地現存城砦、日常航行所經番社數等情述略」 西蒙‧給爾得辜寫於巴達維亞,1655年)
* 1十七世紀中葉,漢人 、日人因為西荷攜來的貨物與西班牙自美洲得來的白銀紛紛到來,
增加商品的多樣性,
也使 Basay既有的島暨貿易網絡被納入東亞的市場 ,豐富了Basay人經營的交易圈。
西班牙人形容其貿易型態,就好比吉普賽人一般,遊走於各村落 :
** 2他們像吉普塞人或是漢人般,過著四處流浪的生活,靠著替別的聚落村民蓋房子、鑄箭、縫衣服、製作大刀以及轉販琉璃珠與瑪瑙的方式獲取稻米,然後等到他們糧食耗盡時,再返回該地,做二到三個月同樣的工作。
翁佳音曾專文論述這群具有「商業性格」的Basay原住民,如何運用善於駕舟 、在語言方面的天賦,以高超的商業手腕,在陸路尚未完全通行的情況下,以水路與陸路接替的方式,拓展淡水─雞籠 ─噶瑪蘭 ─花蓮北部的交通路線,
*** 3 這條路線還成為西荷進行佈教與尋找黃金時依循的通道。....
原住民的生產活動 ,亦多往海上發展,延續十七世紀以來與海洋密切相關的漁撈業或島際貿易 。
大雞籠嶼,在淡水東北大海中.昔荷蘭設埠頭賣市,通內地漢人貿易 ...... 土番於此捕魚取藤,賣以充餉。21
鳥嶼 ,水程兩晝夜,海鳥育卵於此,南風恬時,土人駕小舟往拾,日得數斗。22
上面 兩段文字 ,分別摘自乾隆6年(1741)與同治9年(1870)的方志,顯然 ,即至十九世紀中葉,大雞籠社人仍以汲取海洋資源維生,在此捕魚、取藤 、撿拾鳥蛋,供自己使用或換取其他物資 ,抑或販售以交付番餉。
成書於康熙晚年的《諸羅縣志》這樣記載基隆一帶原住民操舟飛馳海上的景象: 蟒甲 ,以獨木為之...... 番善水,故雖風濤洶湧,如同兒戲;漢人鮮不驚怖者.唯雞籠內海,蟒甲最大,可容二十五、六人;於獨木之外,另用籐束板,為幫於船之左右。23
周氏著書時特別表示 「唯雞籠內海,蟒甲最大」, 耙梳其他史料,也未見關於北濱地區其他村關於操舟或從事島際貿易的記載。
何以十七世紀的Basay村社,唯獨雞籠原住民被記錄下來,必定有其特殊性 。
可以想見清代的大雞籠社人較之金包里社與三貂社,其製作艋舺與操舟的技術,必超越其他二社 ;抑或在海上從事漁撈的活動 ,佔其營生方式重要的比例。之所以如此 ,與地理環境息息相
---------------------
2012年3月5日,蘇花改工程位於南澳至和平段的谷風隧道進行的工程中發現「漢本遺址」(臺灣鐵路管理局漢本車站南端約600多公尺處[2]),以及武塔隧道附近的「武塔遺址」[3]。交通部公路總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年代判定為距今1,200-1,600年前的金屬器時代文明[4]。
2015年7月,劉益昌及其考古團隊,繼挖到前述之第一個文化層(900到1600年前的金屬器時代遺址)後,又挖到第2個文化層遺址。研究團隊初判是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不但深度為第一個文化層深(3公尺)的2倍多,且範圍達300公尺長、100公尺寬。遺址不僅有完整的部落和房子,也發現100多具遺骸,對北台灣和東台灣的考古文化將具有重要突破和關鍵意義,可以更完整解讀十三行文化的人權和文化形成,更可以得知為何會煉鐵。[5]
至2015年8月初,已挖出玉器、陶器、石器、金箔、瑪瑙、骨角器與玻璃珠等物品;其中出土的鐵渣證實,當時台灣已經擁有冶鐵技術,進入鐵器時代[6]。除此之外,還開挖到100多具石棺中的先人遺骸。另外,發現3件青銅器,比十三行遺址的一件為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指出,當時台灣原住民族的貿易,當由花蓮一路往南延伸到呂宋島及中南半島;劉益昌甚至以「最早臺商」形容漢本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C%AC%E9%81%BA%E5%9D%80
---------------
下面是兩篇文章的摘錄,湊出一個故事。
..巴賽人誇大其詞的西班牙女婿,害死好幾個人....
.....金包里社的繼承制度,可以藉由下列二則記載做初步瞭解:
一是 1642年9月,一位名叫Domingo Aguilar西班牙人被荷蘭人質問有關金礦之事時提到 :他與Taparri社頭目相識,加以 Domingo Aguilar的妻子出生於St Jago,妻子的父親是Tapacij社頭目 的兄弟 之故 ,Domingo Aguilar因此得以 擁有一
153座有礦坑且產有品質優良硫磺的山 。
113換句話說 ,Domingo Aguilar因為與Taparri社頭目的友好關係,以及身為頭目的姪女之配偶等兩個緣故,頭目係以視為財產的礦坑,授予 Domingo 或許Domingo Aguilar為能獲得荷蘭人重用,而有誇大言詞之嫌,但重女不重男、女兒能繼承遺產的傳統,沿用至清代,應該無疑
http://www.taih.ntnu.edu.tw/f…/student_paper/10_35a30250.pdf
---------------------
巴賽人(買賽)歷史與採金。
....三貂社領袖的兒子及金包里社與Taporij的領袖等6人被囚禁後處死。此後三貂社被荷蘭人列入黑名單,即使領袖一再懇切乞求原諒,仍要被處罰繳交三倍的年稅。......
註3:在熱蘭遮城日誌中,哆囉滿被記錄為Tarraboangh或 Taraboan;在西班牙文寫作Turoboan;後來的漢文文獻就稱為哆囉滿。此一地點約在今花蓮立霧溪河口北側,或是新城鄉。
註4:哆囉滿社與金包里社及三貂社的人說同樣的語言,所以他們也可認定為馬賽人。(巴賽)
https://beta.nmp.gov.tw/enews/no327/page_03.html
或許很早以前
亞洲大陸有一群人沿著海岸線由南而北做著沿岸貿易
然後往北一支到了福建浙江沿岸島嶼然後來到澎湖然後往北變成巴賽祖先,往南就可以到屏東台東蘭嶼然後菲律賓
也許更早從東南亞的或是更後面由台灣菲律賓,一路到南太平洋,最遠說不定到夏威夷?
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美麗的藍色,保存在達觀
藍染
臺灣藍染工藝發展脈絡
● 導入源流
台灣藍草的種植,根據史料研究應發軔於荷蘭時期。十六世紀晚期荷蘭挾其先進的染色和梳理呢布技術,再加上貿易之便較容易取得染料,造就了當時西歐地區的毛紡織業由荷蘭居於執牛耳之地位,因此荷蘭急需大量染料輸入。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已在亞洲從事藍靛的貿易,東南亞和中國皆是他們採購藍靛的地區,但當他們在購買藍靛時屢屢遭受困難,便想嘗試在由他們佔領中的台灣肥沃土地上發展藍草的種植,由程紹剛譯註的<<荷蘭人在福爾摩沙>>一書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描述的:「我們幾乎可以斷定那裡藍靛的種植會比暹羅還要成功...(不像暹羅那樣)台灣的居民均聽從我們的命令」。.......美麗的藍色,保存在達觀。
最近了解了洪合益在1895年之後還保留在寧波的貿易事業,因此很確定洪合益的米郊 北郊事業是兩個分開卻又重疊也有時間上的前後之可能消長。
然而這也解釋了家中長輩為何保存一箱箱的清朝時期衣物。這應該與花瓶一樣,曾經一度台灣北部與寧波貿易貨品內容的象徵意義。
* 台灣一度是屬於世界前段班的藍色農產事業的故事。
** 從種植開始到藍染的發達,最好的布料,運來台灣染色之後,再運回寧波,就是世界頂級的藍絲綢布衣料。
-------------------------------------藍染
臺灣藍染工藝發展脈絡
https://www.ntcri.gov.tw/dnatypelist_196_12.html"康熙年間台灣府所管轄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皆有藍靛和藍草種籽的生產,品種以木藍為主;就品質而言,陳文達在《鳳山縣志》中記載:「其色比內地尤佳」;周鍾瑄所著《諸羅縣志》也說:「槐藍色嬌豔,勝於吳越」。可見台灣當時所生產之藍靛和種籽的品質已超越大陸。"
"當時台灣生產的藍靛品質甚佳,具有染後不易褪色且能泛出閃亮光澤等特色,所以頗受大陸商人青睞,因此貿易活動逐漸活絡。
在南部鹿耳門港,有福建商人在台收購藍靛和藍種籽銷往大陸,當時台南已出現名為南郊、北郊和糖郊的貿易商,合稱為三郊,
而藍靛的出口則以北郊為主,貨品主要配送至上海、寧波、天津、牛庄等處,以應付江浙地區織布重鎮所需的染布原料;
藍草種籽的出口主要由南郊負責,配往漳、泉二州,以供應福建地區農民藍草種植的種籽需求。"
---------------
"乾隆29年左右(1764),台北地區的移民慢慢向山區拓墾,其中包括基隆河中游的汐止地區,大漢溪中游的三峽、大溪等地,台北士林的陽明山地區如坪頂、菁礐、內雙溪等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陽明山目前尚保持有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的地名,地名的由來是因當時本地有製作藍靛的池子而得名。總體而言這段時期藍草產業的發展,由西部平原逐步進入淺山地區,這使得平原和丘陵的開發更為廣泛而且多樣,在原先稻米和甘蔗等主要作物之外,藍靛染料也已具備外銷的能力,同時可將販售所得換取台灣所缺乏的民生物資。清初的台灣移民以男性為主,缺乏女性從事織布工作,而且染布是一門專門性的技術,非一般農戶所能勝任,所以當時所生產的藍靛大多銷往大陸,除了藍靛之外台灣的藍草種籽也頗負盛名,品質甚至優於福建泉州與漳州,大陸商人多親自至農村購買,因為台灣農民種植藍草非常普遍對藍草種籽並無需求,所以當時每年採收的種籽悉數銷往大陸。在這樣的情況下,藍靛產業儼然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活動。"
"北部地區的藍靛先集中於艋舺,再藉由淡水地區的八里坌港輸往大陸。乾隆年間艋舺街上已有郊商的活動,其郊商成員大多為福建泉州人,所以台灣北部生產的藍靛大部分出口至大陸泉州集散,再銷往浙江寧波一帶,《淡水廳志稿》曾紀錄「菁靛… … 常運漳泉,南北發賣。」"
"北郊和糖郊的貿易商,合稱為三郊,而藍靛的出口則以北郊為主,貨品主要配送至上海、寧波、天津、牛庄等處,以應付江浙地區織布重鎮所需的染布原料;藍草種籽的出口主要由南郊負責,配往漳、泉二州,以供應福建地區農民藍草種植的種籽需求。
北部地區的藍靛先集中於艋舺,再藉由淡水地區的八里坌港輸往大陸。乾隆年間艋舺街上已有郊商的活動,其郊商成員大多為福建泉州人,所以台灣北部生產的藍靛大部分出口至大陸泉州集散,再銷往浙江寧波一帶,"
"1870年清朝末期後,台灣的藍靛產業出現了經營環境的重大變化,根據「淡水海關報告書」中顯示,台灣北部淡水河流域1875年仍輸出藍靛21萬擔,到了1881年卻僅剩2萬1千擔"
(一)顛峰期-藍草種植發展概述
當時艋舺北郊商會於深坑及文山地區投資了四、五十萬資金,到了咸豐年間產量可達1千四、五百萬斤,從事此項產業的人口多達七、八千人之眾。..............台北盆地周邊山藍先由山區送至平地再由艋舺出口.........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陳星聚的台北府登瀛書院故事
陳星聚的台北府登瀛書院故事由來。
**
十八學士是指唐朝時的十八位人才
唐太宗在秦王時期建「文學館」以聘賢才,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為學士。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即後人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
-------------------------------
洪騰雲捐地與經費建的考棚,
與艋舺官民捐獻配合知府陳星聚創建的考棚時期登瀛書院,都是台北府初期地方重要教育建設。
登瀛書院在陳星聚知府時期(1879-1885)是在考棚內。
------------------------------------------
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期(1884年7月16日至1891)
1890年,臺北知府雷其達秉奏劉銘傳,於西門內再新築登瀛書院。竣工後,當地街道被稱為「書院街」。
**另於1887年先在大稻埕六館街由官民募資,創設臺灣第一所新式學校「西學堂」,後於1890年時遷至臺北城的登瀛書院內,再於書院旁新建西學堂,於翌年完工。
而西學堂同理推測應該是大稻埕仕紳捐獻監造。
因此書院街部分,共有登瀛書院 西學堂 番學堂,是知府雷其達(增貢。署閩縣知縣。光緒二年1876年任嘉義縣知縣。光緒十二年1886年接替劉勳擔任台北府知府1892離任)期間興建。
-------------------------------------
登瀛書院詳細內涵與運作資料很少。
陳星聚短暫擔任的中路撫民同知1879-1880是沈葆楨新設,在水沙連(埔里)。
先看這段資料,來源是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
林晸,原名如玉,字希村,福建侯官人。博學強記,善為駢體文。
光緒五年(1879)舉人,授知縣,分發浙江補用。
十年春,陳星聚知臺北府,建登瀛書院以課士,慕其名,聘為山長。未幾,同邑孝廉陳衍,應巡撫劉銘傳之邀佐幕府,暇則相與論詩,一時操觚之士,莫不奔走門下。十三年,補常山令。旋卒。遺有《鹿儔居士集》十八卷,遊臺之作百餘首附焉。(郭啟傳)
------------------------------------------------
陳星聚任台北知府前是在埔里水沙漣的中路撫民同知。
所以到台北也設登瀛書院,比照草屯登瀛書院是很合情理。
也因此看一下台灣更早的草同登瀛書院可以有個概念。
**
草屯地方昔屬南北投堡域,清雍正年間,為教化北投社平埔族子弟,設有土番社學一所。 乾隆年間,在北投街設北投義學,以為漢人子弟啟蒙之所。 至道光年間,北投社人陸續內移埔里地方,致土番社學有名無實。 時漢人之拓墾已歷一百餘年,地方繁榮,文運鼎盛,有北投堡總理莊文蔚、職員洪鐘英等人發起,募得銀五千八百元,卜地於北投街郊現址建登瀛書院。工程始於道光二十七年(西元一八四七年)十月,翌年十二月竣工。
登瀛書院,正殿祀文昌帝君、朱子、魁星等,俗稱文昌祠。
內設山長一人,聘請舉人、貢生、廩生等擔任,設正、副董事各一名,爐主一名。
書院非專為考試而設,無官試,費用來自堡內玉峰社、碧峰社、萃英社、梯雲社等捐贈,其經營管理,與官府無關。
此書院招收北投堡內成年子弟、授與讀書、作文、作詩等課業,每年二月、八月舉行春秋二祭,屆時仕紳子弟會飲宴饗。
---------------------------------------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有關考棚與急公好義坊
當年是洪騰雲的意思,但是執行當然是洪合益的執行者洪輝東。當時絕對沒有想到建坊的事。
到1884年清法戰爭,劉銘傳來台時,高祖可能是身體不好,年底就逝世,因此與劉銘傳暫駐的舊淡水縣衙門後來明道書院,鄰居就是洪騰雲宅。劉銘傳1836-1896,陳星聚1817-1885,觀察一下這些人物年齡,其實洪騰雲是難得的長壽耆老。1887年光緒13年有了建急公好義坊的倡議,這已經是至少啟用7年了,而劉銘傳鐵路1887與台北府天后宮1888都是1887-1888之間籌畫開工,我相信建急公好義坊除了中央政策鼓勵民間捐資建設之目的,也有天后宮土地及鐵道用地沿線配合種種考量。至於誰啟動淡水縣洪龍光監生,為洪騰雲孫從稱呼就知道。哪一位?或許是洪文成?還是大哥洪文明1886 丙戌 光緒12年 逝世,我就不清楚。
但是洪騰雲明顯是例(捐)貢生,四品封典同知則是清朝對文官的一種優遇,就是過世之後,捐得的官銜可以給尊親。
有一份給新竹縣的轉文寫錯,淡新檔案整理成文字檔時搞不清楚跟著錯,才有"已故四品封典例貢生洪..." 人明明還活得好好的。
不過刻上去時就是正確的。
歷史謬誤,有些背後背景故事,還是需要慢慢釐清。我現在想找的是天后宮土地是否洪合益捐贈?天后宮廟田,練兵場位置土地誰捐?如果有天后宮建廟原始碑文就好了。
至於說洪騰雲是1814年生的錯誤,也不知怎麼改。
2020年2月4日 星期二
艋舺洪合益商號 北郊 米郊 與古瓷器清朝衣物收藏
洪氏家族來台是由天祖父親洪汝璽(1789-1848)與夫人吳氏淑慈(1789-1845)帶著13歲的騰雲(1819-1899)來台灣。
當時淡水指的是淡水廳(1723-1876)。洪家與吳家是否因為姻親關係而一起合作貿易米郊北郊?
艋舺得淡水河水運之利,於乾隆年間成為大加臘堡的貨物進出集散地。漸成「艋舺渡頭」街市。
乾隆三年(1738)龍山寺由泉州府晉江、惠安、南安三邑移民興建,五年二月落成。龍山寺奉祀安海龍山寺觀音菩薩的分靈,後增建殿宇加祀媽祖、文昌、關帝等渡海、商賈的守護神,也成了郊商的辦公場所。
乾隆五十五年(1790)安溪人建清水巖祖師廟;同安人晚來集聚艋舺東側八甲庄。
以經營貨品路線而言,有「泉郊」及「北郊」。
泉郊的貿易對象是泉州,
洪合益與吳家為土地後街鄰居,因此米郊北郊泉郊都可做。貨品則以進口高級布料女紅用品為主,出口以米為主。
這解釋了家中留下的瓷器與衣物收藏。
曾祖收藏瓷器欣賞陶瓷器,
---
祖父也繪製博士論文圖於陶碗。
我當然也因此開啟了我對古陶瓷收藏的興趣
乾隆三年(1738)龍山寺由泉州府晉江、惠安、南安三邑移民興建,五年二月落成。龍山寺奉祀安海龍山寺觀音菩薩的分靈,後增建殿宇加祀媽祖、文昌、關帝等渡海、商賈的守護神,也成了郊商的辦公場所。
乾隆五十五年(1790)安溪人建清水巖祖師廟;同安人晚來集聚艋舺東側八甲庄。
「郊」是從事輸出入生意商號所組成,訂立規章,劃一買賣。三邑人組成「頂郊」,同安人組成「下郊」。淡水河沿岸碼頭,為先來的三邑人使用。黃、林、吳三姓為主。黃姓以大溪口(後來的第一水門)、林姓以王公官口(第二水門),而吳姓以滬尾渡頭(第三水門)為根據地。其中吳姓最盛。
晚來的同安人因要跟三邑人搶碼頭使用,而於咸豐三年(1853),發生所謂「頂下郊拼」,失敗而遷徙大稻埕。以經營貨品路線而言,有「泉郊」及「北郊」。
泉郊的貿易對象是泉州,
北郊的對象就是寧波、鎮江、台州、溫州(以上「小北」),而至上海、天津(稱「大北」)等地。
後來大稻埕成立「廈郊」,即為艋舺「三郊」北郊尤盛。
洪合益與吳家為土地後街鄰居,因此米郊北郊泉郊都可做。貨品則以進口高級布料女紅用品為主,出口以米為主。
這解釋了家中留下的瓷器與衣物收藏。
曾祖收藏瓷器欣賞陶瓷器,
---
祖父也繪製博士論文圖於陶碗。
我當然也因此開啟了我對古陶瓷收藏的興趣
2020年1月18日 星期六
台北城洪騰雲土地的故事
歷史的書寫的內容,仔細去想,有很多謬誤或是忌諱,也有時代因素故意改名避免招禍。
***
有些是人過世就沒人提,像是洪合益捐地捐建考棚負責的人是洪輝東,因為在1884年過世,因此寫歷史的人就看不懂,急公好義坊故事"奏台北府淡水縣四品封典同知銜貢生洪騰雲"
四品同知銜是洪輝東,因過世,封典可以回到尊親。這就是1880-1887年間的世事難料。
***
錯誤的部分最嚴重的是洪騰雲出生年是嘉慶己卯年1819,卻被寫成1814。
****
洪以南另一個名字洪文成,我的猜測,應該在1896年回台灣之後不久,就不用,甚至連家譜都不記。大哥源欽號恩謙 文明1861 辛酉 咸豐11年生,1886 丙戌 光緒12年過世。
家譜提到文明,但是隨後的文光 文成,完全不記錄,我想是因為洪文光是台灣民主國參議員的關係。
當年聽艋舺耆老說,新公園這片地原來都是洪騰雲的地。當時不太相信。
***
有些是人過世就沒人提,像是洪合益捐地捐建考棚負責的人是洪輝東,因為在1884年過世,因此寫歷史的人就看不懂,急公好義坊故事"奏台北府淡水縣四品封典同知銜貢生洪騰雲"
四品同知銜是洪輝東,因過世,封典可以回到尊親。這就是1880-1887年間的世事難料。
***
錯誤的部分最嚴重的是洪騰雲出生年是嘉慶己卯年1819,卻被寫成1814。
****
洪以南另一個名字洪文成,我的猜測,應該在1896年回台灣之後不久,就不用,甚至連家譜都不記。大哥源欽號恩謙 文明1861 辛酉 咸豐11年生,1886 丙戌 光緒12年過世。
家譜提到文明,但是隨後的文光 文成,完全不記錄,我想是因為洪文光是台灣民主國參議員的關係。
當年聽艋舺耆老說,新公園這片地原來都是洪騰雲的地。當時不太相信。
慢慢的,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也遇到洪騰雲女兒嫁過去的艋舺黃鐵家族後人,告訴我,當年嫁妝之一,就是新公園前面那塊地,後來被徵收了。
最近又看到一些當年洪以南曾祖和日本打官司討地的文件,然後也看到原本洪騰雲分產的文書,與後來差很多。
急公好義坊主題的考棚,其實是建城時就捐了,為何到1887年才上奏?而且原本是我的高祖洪輝東名義捐地。
然後又是騰雲號火車頭。
顯然劉銘傳時代,天祖洪騰雲和他兩人很對味。
在1895年時,洪騰雲家族掌門的是台灣民主國參議員,代表權洲人的二哥洪文光,最後土地問題是由曾祖洪以南出面處理。
這裡面有許多值得推敲的故事。
當文獻上說台北城是蓋在荒地上而其實不是時,欲蓋彌彰的事就很有趣了!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79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