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美麗的藍色,保存在達觀

藍染

臺灣藍染工藝發展脈絡

● 導入源流

台灣藍草的種植,根據史料研究應發軔於荷蘭時期。十六世紀晚期荷蘭挾其先進的染色和梳理呢布技術,再加上貿易之便較容易取得染料,造就了當時西歐地區的毛紡織業由荷蘭居於執牛耳之地位,因此荷蘭急需大量染料輸入。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已在亞洲從事藍靛的貿易,東南亞和中國皆是他們採購藍靛的地區,但當他們在購買藍靛時屢屢遭受困難,便想嘗試在由他們佔領中的台灣肥沃土地上發展藍草的種植,由程紹剛譯註的<<荷蘭人在福爾摩沙>>一書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描述的:「我們幾乎可以斷定那裡藍靛的種植會比暹羅還要成功...(不像暹羅那樣)台灣的居民均聽從我們的命令」。.......

美麗的藍色,保存在達觀。

最近了解了洪合益在1895年之後還保留在寧波的貿易事業,因此很確定洪合益的米郊 北郊事業是兩個分開卻又重疊也有時間上的前後之可能消長。

然而這也解釋了家中長輩為何保存一箱箱的清朝時期衣物。這應該與花瓶一樣,曾經一度台灣北部與寧波貿易貨品內容的象徵意義。

* 台灣一度是屬於世界前段班的藍色農產事業的故事。

** 從種植開始到藍染的發達,最好的布料,運來台灣染色之後,再運回寧波,就是世界頂級的藍絲綢布衣料。

-------------------------------------

藍染

臺灣藍染工藝發展脈絡

https://www.ntcri.gov.tw/dnatypelist_196_12.html

"康熙年間台灣府所管轄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皆有藍靛和藍草種籽的生產,品種以木藍為主;就品質而言,陳文達在《鳳山縣志》中記載:「其色比內地尤佳」;周鍾瑄所著《諸羅縣志》也說:「槐藍色嬌豔,勝於吳越」。可見台灣當時所生產之藍靛和種籽的品質已超越大陸。"

"當時台灣生產的藍靛品質甚佳,具有染後不易褪色且能泛出閃亮光澤等特色,所以頗受大陸商人青睞,因此貿易活動逐漸活絡。

在南部鹿耳門港,有福建商人在台收購藍靛和藍種籽銷往大陸,當時台南已出現名為南郊、北郊和糖郊的貿易商,合稱為三郊,

而藍靛的出口則以北郊為主,貨品主要配送至上海、寧波、天津、牛庄等處,以應付江浙地區織布重鎮所需的染布原料;

藍草種籽的出口主要由南郊負責,配往漳、泉二州,以供應福建地區農民藍草種植的種籽需求。"

---------------

"乾隆29年左右(1764),台北地區的移民慢慢向山區拓墾,其中包括基隆河中游的汐止地區,大漢溪中游的三峽、大溪等地,台北士林的陽明山地區如坪頂、菁礐、內雙溪等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陽明山目前尚保持有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的地名,地名的由來是因當時本地有製作藍靛的池子而得名。總體而言這段時期藍草產業的發展,由西部平原逐步進入淺山地區,這使得平原和丘陵的開發更為廣泛而且多樣,在原先稻米和甘蔗等主要作物之外,藍靛染料也已具備外銷的能力,同時可將販售所得換取台灣所缺乏的民生物資。清初的台灣移民以男性為主,缺乏女性從事織布工作,而且染布是一門專門性的技術,非一般農戶所能勝任,所以當時所生產的藍靛大多銷往大陸,除了藍靛之外台灣的藍草種籽也頗負盛名,品質甚至優於福建泉州與漳州,大陸商人多親自至農村購買,因為台灣農民種植藍草非常普遍對藍草種籽並無需求,所以當時每年採收的種籽悉數銷往大陸。在這樣的情況下,藍靛產業儼然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活動。"

"北部地區的藍靛先集中於艋舺,再藉由淡水地區的八里坌港輸往大陸。乾隆年間艋舺街上已有郊商的活動,其郊商成員大多為福建泉州人,所以台灣北部生產的藍靛大部分出口至大陸泉州集散,再銷往浙江寧波一帶,《淡水廳志稿》曾紀錄「菁靛… … 常運漳泉,南北發賣。」"

"北郊和糖郊的貿易商,合稱為三郊,而藍靛的出口則以北郊為主,貨品主要配送至上海、寧波、天津、牛庄等處,以應付江浙地區織布重鎮所需的染布原料;藍草種籽的出口主要由南郊負責,配往漳、泉二州,以供應福建地區農民藍草種植的種籽需求。

北部地區的藍靛先集中於艋舺,再藉由淡水地區的八里坌港輸往大陸。乾隆年間艋舺街上已有郊商的活動,其郊商成員大多為福建泉州人,所以台灣北部生產的藍靛大部分出口至大陸泉州集散,再銷往浙江寧波一帶,"

"1870年清朝末期後,台灣的藍靛產業出現了經營環境的重大變化,根據「淡水海關報告書」中顯示,台灣北部淡水河流域1875年仍輸出藍靛21萬擔,到了1881年卻僅剩2萬1千擔"

(一)顛峰期-藍草種植發展概述

當時艋舺北郊商會於深坑及文山地區投資了四、五十萬資金,到了咸豐年間產量可達1千四、五百萬斤,從事此項產業的人口多達七、八千人之眾。..............台北盆地周邊山藍先由山區送至平地再由艋舺出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