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八庄大道公與北台灣開發

現代的人都知道台北很大。
但是1860年時,其實台北不大。
後人認識歷史,經常慣性的套上現在的比例感覺,其實偏差蠻大的。
有說滄海桑田,就是這個意思。
行政區域的人為分割,也是一個問題。
-----------大家比較知道的------------------------------------------------------
陳賴章墾號,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於1709年(清康熙48年)合股開墾台北盆地。 是18世紀初台灣最大規模的漢人開墾與事件,也促成了日後的台北北部地區的平埔族遷移、同化與滅絕。體系下的人,包含泉州三邑與泉州同安人。本居嘉義的泉州移民,以該墾號名義向臺灣府諸羅縣官府申請開墾大佳臘(艋舺)的土地開墾北部的大佳臘。範圍為「東至雷匣(今萬華)、秀朗(今中和)二社,西至八里坌(今八里)、干脰(今關渡),南至興直山腳(今新店),北至大龍峒溝(今圓山)」,可知這一批移民與之前八庄有根本上的差別。包含台北艋舺,大龍峒,大稻埕,錫口等 也包括了今日的新北市汐止、中和、永和、八里、三重、蘆洲、泰山、新莊地區一帶,面積廣達百平方公里。本以南台灣為中心的閩南泉州移民勢力深入北台灣,也正式宣佈清朝官方保護蕃地與平埔族權益的政策的轉變。此墾號的通過,掀起了福建泉州人前往台灣謀生的另一波移民潮。台北地區的此移民潮,不但造成該地區許多平埔族的漢化與滅種(如凱達格蘭族、雷朗族),也造成大台北大稻埕、八芝蘭、艋舺、新莊等地區,長達一兩百年之久的漳、泉、粵分類械鬥。
---------------------------------------------------------------------------------

位於臺北盆地西北方的八庄,山河環繞,景緻優雅,人文薈萃,每到假日,舟車頻繁,眾多的遊客來到這裡探尋八庄淡水,但卻很少 人真正感覺到八庄。
------------------------------------------------
洪騰雲家族,雖然是泉州人,基本上是泉州府泉州的人,讀點書,識字,會做生意,是後來發展的基礎。 是1830年才由泉州渡海來台的移民。先到達的地點是淡水八庄地區,現在淡水還有許多洪氏宗親。而子女嫁娶初期也是以淡水人為主,黃炎生,高湯盤,還有我的祖母北新庄盧家。
後來的宋進英,是大稻埕人(應該是移入)。李朝章應該是艋舺人。-
-----------------------------------
今天台北市中心,台北城內到中山北路雙連圓山其實是低地,所以台北建城就用了洪家後來才開墾的田地。
--------------------------------------
這就是我一直說,台北市沒什麼歷史,真正的歷史,不能不以台北府地區來一起說,才不會片面。
------------------------------
"位於臺北盆地西北方的八庄,山河環繞,景緻優雅,人文薈萃,每到假日,舟車頻繁,眾多的遊客來到這裡探尋八庄淡水,但卻很少 人真正感覺到八庄。
1860年的開港通商,改變了八庄的命運。
十七世紀初期,漢人的足跡開始踏上八庄,而在此時,歐洲的海權國家—西班牙,也來 到八庄,開始其殖民八庄的歲月。

西班牙人在八庄十二年後,被荷蘭人打敗,荷蘭人便佔領八庄。
直到1661年,鄭成功登陸鹿耳門, 擊敗荷蘭人,八庄的主人更易為漢人。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八庄淡水正式開港,開啟淡水庄最輝煌耀眼的時期,直到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淡水庄的風華便走下坡。
  
這樣富傳奇性的歷史背景,塑造北海岸最美的淡水庄,全臺獨特的異國情調、國際色彩。富有歐式風格的紅毛城、偕醫館、長老教會教堂,日本風 格的日式建築,漢人的聚落特色─街道和寺廟,成就了八庄淡水迄今無可取代的風韻。
"http://www.918.org.tw/top2/view.asp?id=1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瀛社從頭說起 兼反駁中研院假議題之說

瀛社歷史不為人知的背景與由此引出的願景-----------

昨天開理監事聯席會,許多時間討論台灣傳統詩的發展隱憂。

我是建議,趁選舉期間,要求各黨候選人支持學校開設選修之"文雅古音-台灣諺語研習課程"。

閩南語除了日常用語,銀幕上看到的那些粗俗,汙衊意味的戲劇,都是故意低俗化閩南語的目的下形成的。
我們先賢是在怎樣的語言環境下長大,絕對與後來寫詩吟詩相關。

我們每次說到閩南語教育,政府就說有歌有劇有戲。
永遠爭取不到像客語教學的待遇。

(分化閩粵一直是台灣統治者的手段 )

強調一下,不要被閩 ,門裡一條蟲誤導,......在漢字文化圈,可是老大!

---------------------
第二就是台灣民主國的問題。

針對中央研究院特別加註"假議題"於台灣民主國120年特展,

先人120年前,倉促爭取台灣土地人民自立(因初期希望清朝介入),後期就是赤裸裸的獨立戰爭,日本人認為是匪賊這是可以了解,居然被中華民國政府御用機關,弄上"假議題"

" 「翻轉」不止於此。謝國興說,還包括由唐景崧出任總統的台灣民主國是個「假議題」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4688"

學術上說說討論是一回事,中研院憑著一些特殊立場的洋買辦說詞,沒有訪問所有南北民主國後裔,就自以為偉大的翻轉,這是兒戲。

背後那些力量在搞這些?我說光譜兩端難得的共同利益。有人說內容也還好,我說三歲小孩子都知道大字小字的差別。

孰可忍孰不可忍?

----------------------------------

大家都知道,瀛社第二任,接替洪以南的謝汝銓社長,

卻少有人知道他和台灣民主國的關係。協助許南英抵抗到最後的台灣菁英,是他真實身分。----------------

"表弟謝汝銓有斐律賓之行,順道過訪

(淸末民國初·許南英)
  五言律詩 押養韻  顯示自動注释
題注:辛亥(宣統三年、一九一一)作


意外晤玄暉,一朝慰夢想。相別二十年,喜君更倜儻。
忘分老師生,言情舊戚黨。問我新中華,河山猶莽莽!"

許南英
-------------------------------
許多傳說,關於曾祖洪以南為何擔任瀛社首任社長。

 

其實日本對台灣獨立戰爭的對手,台灣民主國,一直懷有戒心。

仗打完了,餘孽在哪裡?何時會反?不知道,妥協的結果,放一條路讓台灣人舒壓。洪騰雲孫,洪以南二哥,洪文光是台灣民主國參議員。

許南英後來也短期回台灣見這些昔日同志。
日本總算彌平台灣民主國台灣獨立運動與獨立戰爭,用瀛社等詩社當作對台灣人民的彌補。

如果更深入了解日本台灣總督府內部的鷹派鴿派 還有貪瀆問題,就知道,當年乃木與木村匡兩個人在總督府吃便當,外面日本貪官汙吏 橫行的局面。
為了解決這問題 ,木村想到急公好義坊的後人曾祖洪以南,建立交情,了解民情,也透過教育來"文明化"台灣人民。
文明化當時的意思,就是與西方接軌的醫學與工農商業 。

曾祖當瀛社社長,不知道地以為是顏雲年推派,膝蓋想都知道,是總督府的意思。

還有出任淡水地方首長,也是仔細考慮過的決定。還有一些細節我就略過了。
淡水是港口,需要注意地方安定與敏感人物的進出。

有些人會用一句話打這些與日本關係較密切的台灣人,殊不知,有人利字當頭,而洪家呢?

被人家笑說不會賺錢反虧錢,也替人作保,賣掉雙連一大片土地。 祖訓急公好義,總要有人替生民百姓做些事,替台灣人爭一口氣而已。
----------------------------
今天瀛社在任何情況之下必須堅持的就是這個源自唐山的傳承。
大家都知道,漳泉一帶福建人的驕傲是甚麼?
就是唐朝最後的傳承在南唐。
福州屬吳越,宋滅南唐並沒有滅絕文化,反而福建泉州一帶的人不少做了宋朝官。
連洪遵洪皓都是由福建遷回江西的。
兩位副理事長和我都姓洪,坐在一起有點不好意思。我認為姓了洪好像只好硬頸做公益,直言無諱。----這是插曲。

--------------------------------

歷史許多沒寫進去的,其實很重要。
瀛社百多年,延續台灣人民被連土地一起割讓的巨變,在獨立戰爭失敗,犧牲幾十萬人的代價之下,讓日本人不得不懷柔知識份 子。
也見證了台灣的近代歷史。今天面對台灣主體性意識高漲,如何延續傳自唐山,未受文革剷除的唐宋文化傳承,應該是瀛社每一份子都應該思考推動的。

-------------------------------------

柯市府團隊已經決定未來舊市議會改建案會有至少2000坪作台北城博物館,當然我有更遠的看法,先略過。
瀛社林.許兩位前後社長,吳秘書長,陪同我去找許淑華議員爭取的。

(如何善用當天林政三前前理事長,許哲雄前理事長,吳秀真前秘書長陪同下,爭取到的瀛社替台灣民主國先賢做更多對台灣人民土地有益的事,就是未來瀛 社的責任。周理事長已經持續努力中,希望大家把這件事傳出讓更多人知道。歡迎轉載。)

 感謝這過程中許多給我幫忙的各界人士與媒體朋友以及公務員身分的朋友。讓我們繼續努力做對這塊土地以及不分先後來到這土地上,認同打拼的人民與新移民最有利有益的事,這是今天台灣的願景。
P5050065

-----還有一件事,台北府為什麼沒有文化歷史博物館?  有阻力?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台米北運 --太平天國時期的台灣米郊

 一直在思考一件事

就是洪家如何致富的經過。

慢慢知道原因了。

在洪騰雲13歲來台灣時,家族已經有人來台灣。

騰雲父親,先開米店

當時台船開始運米等農產回大陸。回程,裝石材福州三杉等,另外就是百貨之類女性用品。

這些事必須走販各地打開市場的。

洪騰雲顯然就是負責這部分工作,才有宜蘭發生檢食番薯事件,幸得陳姓頭人相救的事

 。

騰雲母親1845年父親1848年過世 前後,人丁不足以處理事業須請家族兄弟幫忙,自己又沒有男孩,因此收 一些男孩為養子。最大的就是1839年出生的高祖輝東。聽說本性李。顯然是因為騰雲做生意關係,認識許多農家,收養來的。非常有可能是平埔族。也因此淵源,當後來太平天國動亂時,需要大量台米北運天津時,得以擴張稻米來源。開墾地區就是今天台北城區至圓山一帶,往東到三張犁一帶,內湖南港甚至大溪都買土地生產稻米外銷。

我的高祖1839-1884 就是經營產米運米這一部分事業,而外銷船運這部分就須靠族人幫忙打理。 簡單說就是結合泉州人的船運專長與本地農業生產的勢力,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發達起來。當然,捐款給政府也是應該的。回饋地方更是應該。

  20130513_172416

 20130513_172442

 20130513_172448

 

 

 

下面是參考資料:

 --------------------------------------------------------------------------------------------
 ------------------------------------------------------------------------------------------
太平天國 1853年後, 占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 戰爭極其慘烈,期間運河沿線的主要城市, 都遭受重創 。
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 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
1872年, 上海成立招商局,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
  " 羅爾綱,〈太平天國革命前的人口壓迫問題〉,《中國近代史論叢》第2 輯第2 冊(台. 北:正中 .... 奏請,開放台米之禁的奏摺指出:「臣查福建福州、泉州、漳州三府,人多田. 少,每年所出之米, .... 今請再動正項錢糧,運米十萬石,存貯邊海地方。至台灣商販,."

 "到清朝末年,沈葆禎、劉銘傳領台的時候,台灣已是個行省。此處,以 ... 而其在台的拓殖,主要路線有兩條: (一)以 .... 台米運回唐山,不往福建,而直接運送到上海、天津等缺糧之地。當時的 ... 清朝在太平天國之後因為收入不夠,捐納是政府的大筆收入。"
-----------------------------------

許倬雲

 " 清朝末年,沈葆禎、劉銘傳領台的時候,台灣已是個行省。此處,以十九世紀的最後十五年,做為台灣百年歷史的第一個斷代。"


漢人 在台的拓殖,主要路線有兩條:

(一) 台南 慢慢向北邊推進; 嘉義,接著是彰化和台北,最後才到宜蘭, 是屬於從南往北推移的路線。

(二)以直接過海的方式;凡 有 地方已被漢人開發得差不多了, 便會有從廣東、福建等地直接渡海到台灣來的新開拓者。
新來移民開拓的路線,不是由  南 往北移,而是上岸後 往內陸推進。
為什麼鹿港在當時會成為重要的地點?主要就是因為推進路線到達彰化之後沒多久,就被開拓者佔據了台灣北部,所以 鹿港便成為最後一批新移民移入的重要岸口。
鹿港並不是港口,因為台灣的西海岸是淺海的沙岸;河川既不長也不平緩,所以河港只有淡水可以用。
--------------------------------------
由於台灣其餘的港口都不是河港,所以當時從對岸遷徙到台灣的新移民,他們的前進路線並不是「進港」,而是跨越沙洲上岸;因此挑選港口並不是以其條件來挑 選,而是考量最短航程直線渡海。安平會成為當時渡海來台的第一個港口,並不是因為鹿耳門是一個港,而是因為從澎湖直接過來時距離它最近;而鹿港之所以被選 作港口,則是因為從泉州的月港渡過來最近。
---------------------------------------------------------------------------------
清朝政府的移民政策時鬆時緊,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不許大陸移民來台灣。因此許多新移民,其實都是以偷渡的方式;即使在政府許可移民的階段,仍有很多貧窮 的移民是付不起船費的;有些沒良心的船夫,以破船載人或者是超載;這些船往往碰到沙洲後便擱淺在西海岸邊;移民被騙到了岸,不少的人,便因此莫名其妙地喪 生在沙洲上。渡海移民,在當時可謂是九死一生!
總之,當時開拓台灣者計有直接上岸以及從南往北兩條路線,因移民路線的不同,也直接牽涉到生產的型態與社會的組織。---------------------------------------------

--------------------------------------------------------
有力量者被稱為墾首,可向清政府領取開墾執照
到嘉慶時代為止,台灣已經發展出一種墾首的制度。當時那些有力量的人被稱為墾首,墾首可向清朝政府領取開墾的執照。這些墾首往往對地方上的情形,已經有一 定程度的熟悉。墾首制發展為兩種可能性:第一,有些墾首本身在台南已有相當的基礎,身邊也有點錢,因此可直接到福建、廣東召募一批貧窮的羅漢腳(單身 漢),雇船載來台,有點類似今天的外勞引進。這些有財力的人以為在台南發展,空間已不多,因此糾集勞力,尋求新的發展。
第二種可能,是與平埔番做買賣的人;藉由做買賣,熟悉了地理環境,以及原居族群的特性。這種藉由通商進而瞭解番情的人,往往也能成為墾首,因為他們最熟悉新移民地的環境。
其實,最常見的墾首,往往是前述兩種人的聯合體:既有資金又瞭解狀況,於是大量雇用新來的羅漢腳,或直接從福建、廣東召募運送回來,大家共同開拓。
這些墾首大量的開墾,人多勢大。一個大墾首往往擁有幾千甲的土地和數百個墾丁。有些墾丁是為了和番人作戰之用,不是為自衛,而是為侵略。有時候這些墾首會 向清朝政府誣告番人侵害,或指控番人毀約。更常見的是先打後報,甚至屠殺番人且奪取番人的土地。在這樣的情況下,墾丁就是武裝力量。因此若是手下擁有上千 個墾丁的大墾戶,便可能編制兩三百個左右的墾丁作為其常備兵。他們築堡壘、建村莊(宜蘭一帶用土圍;因此有頭城、民壯圍的名稱,西岸則用竹子,因此新竹、 竹圍的地名由此而來)、還有望台,望台上並裝備有槍、砲,這是武力開拓的情形。平埔番基本上就這樣被一步步趕上山、一步步被驅趕到北部。
漢人最後墾拓到宜蘭,當時墾拓者是廣東的客家人吳沙,我們去看宜蘭的地名有頭圍、二圍、頭城、民壯圍(圍指的就是基地),這些都是當時一波波開拓出的基 地。等到宜蘭平原被開拓得差不多了,那些從中部被趕到北部、從北部又被趕到東部的平埔番,便順著花東沿海山谷,往後山花東一帶遷移,有些進入花蓮山區,也 有些到了台東。
台灣土地的三階級經營者:墾戶、業戶及佃戶
台灣是一個開拓的社會,整個開拓的工作其實從未中止過,墾戶的制度從清朝延續到台灣割讓之時,彼時的台灣事實上是一個階級性的社會。
而當時官府只派遣班兵輪流駐防,官家的武裝力量薄弱,就算是兵力最強的時候,也只有數千兵員。而墾戶手上的武裝力量不小,從南到北數得出來的十幾二十家的 大墾戶,算一算也有好幾萬的兵力,其戰力遠超過於官兵。官方的力量小,墾戶的力量大,墾戶就等於是一個當地的封建王國。以板橋林家為例,他們在板橋落戶, 但其墾拓的範圍沿著新店溪而上,一直到大坪林、文山、新店等地都是。現在台北的公館,其實就是當時林家收租的辦公地方。公館的公,並不是王公、也非政府, 所指的就是林家之「公」——因此可以想見其在當地的力量。
由於墾地太大,墾戶管理不了如此大的面積,於是有了第二層的管理者,稱為業戶。墾戶是官方許可有開墾權利的人,而他自己管理不來時,通常就由他的老部屬,領取他所給的執照稱為業戶,相當於二級主管的地位。
墾戶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組織也很龐大:有收租的公廳、統帶墾丁的隊長、有糧倉、也有負責貿易的部門,相當於一個小型政府;業戶是直接領有田地的地主,通常 領有一百、五十甲的土地。這些在台灣的「二等地主」,其所擁有的土地面積,比起中國南方的大地主還來得大。這些人理論上並沒有地主權,但他們擁有分包的權 力,在他們手下的墾戶則是佃戶及佃農。
因此,台灣土地的經營者分為三階級就是墾戶、業戶及佃戶。
當時土地權相當繁複,台灣類似個封建制度的階級社會
中國農業是精耕佃作的農業耕作方式。田地耕種了兩年依然肥沃;不像美國粗放農業耕種兩年,土地就貧瘠了。中國人種田總會保持土壤肥沃,而採用輪耕的制度, 讓不同的作物輪流種植;水田更不斷以加肥、犁田,改進土壤肥沃力。中國的佃農不捨得輕易將田地捨去,因為當初台灣的農人從番人手中剛奪下這些田地的時候, 這些田地其實並不怎麼肥沃,要經過好幾代的經營整治,田土才能如此肥沃。台灣農戶對水利、挖井、通渠道等方面都很重視,例如彰化八寶圳,就是當時的墾戶 ——施家所開鑿,也灌溉了大片的田地。
精耕佃作的佃農,也在領佃的田地上投入不少心力,因此佃戶捨不得離開土地;如果佃戶最後因為勞力不足,或是因年歲已高,往往又得分包、分佃,讓別人耕作, 但並不會放棄其對田地的耕作權。所以中國的土地一向有「一田二主」的情形,分為地面權與地底權;地底權是所有權,而地面權則是使用權。台灣則是一地有三至 四主,從墾戶、業戶到大佃戶與小佃戶,可分有四級。「佃」權本身可以轉讓、典押,但所有者往往只肯「典」而不出賣,因此土地權變得相當繁複。同時這也反映 出當時的社會地位其實很複雜。因為每一級對其上一級而言都是依靠者,上一級掌握了最後的決定權。這樣的社會是一個階級化的社會。假如用廣義的封建來解釋, 是統治權和經濟的控制權合一的階級性社會,類似封建制度。日本的學者東嘉生(第一位寫台灣經濟史的學者)就以封建制度來描述台灣的情形。
當時台灣銷往大陸的農產品以米和糖為大宗
台灣當時的經濟並不只為了滿足自給,而是以農產品銷售大陸,其中又以米和糖為最大宗,其次則是藤及木材。當時福建、廣東的藤料幾乎都是從台灣運過去的。如 今福建和台灣都沒有了藤,反要從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運過來。「抽藤」是當時剛來到台灣的羅漢腳的生計,他們只須一把斧頭、一包鹽,便往山上去抽藤;取來的 藤料交給藤戶運售大陸。當然,果糖的貿易為數大,獲利也多,是台灣當時經濟的主要來源。
台米運回唐山,不往福建,而直接運送到上海、天津等缺糧之地。當時的墾戶也幾乎都是大糖商兼大米商。糖,主要由糖廠生產。當時傳統用牛來推磨子、推椎或榨 床等。糖廠產量有限,因此台灣的糖,難以和廣東糖廠在華南競爭,所以也都往北銷售,直接對渡到廈門,或運往華中、華北;台灣的重要港口也就慢慢移轉到基 隆,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基隆港是朝北往上海、山東、天津運輸,於是,基隆在清末成為重要港口。同時因為有了汽輪,基隆附近開始開採煤礦,以供給船隻燃料。後 來,基隆煤礦造就了顏家的財富。北部台灣也有金礦,出產少量黃金。
清領時代台灣的經濟產業並不怎麼現代;主要的經濟結構是靠外銷大地主手上的米、糖,以及一些黃金和煤;並從福建、上海進口一般日用品。這些進口出口的事業也是由大墾戶包辦的,當時最大的墾戶有兩家,一是板橋林家,一是霧峰林家。
科舉不發達的台灣其權力結構不同於中國省分
板橋林家是靠賣米到天津起家後,進而再捐官。當時捐官有兩種方式:一是捐助餉銀或賑濟災荒,因此政府賞給官銜;另外一種則是花錢去買官,花多少錢就買多大 的官。清朝在太平天國之後因為收入不夠,捐納是政府的大筆收入。板橋林家便是以財力換取官銜,得到特殊地位。
而霧峰林家則是以武力揚名,他們曾率領當時稱為台勇的民兵參加太平天國之役。林家的官職相當高,有總兵與提督頭銜,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師長、旅長的地位。更 早,還有嘉義王家,只是後來沒落了。嘉義王家是以平海盜封官;水軍將領王得祿、太子少保封子爺,可以說是當時台灣最大的官了。此外,高雄的陳家(即今日的 陳啟川、陳田錨的祖上),則是以經商致富,從雜貨店到當鋪都有,陳中和為人和善,在高雄是有名望的人家。
前述幾家在當時的台灣皆是居於領導地位,但沒有一家是以科舉功名著稱。台灣的科舉一向不發達,在清朝的題名錄上,台灣雖然有進士、有舉人,但在清朝滿朝文 武中,台灣出身的進士為數極少,而且多半只是冒籍。由於當時的進士有配給,很多人於是冒籍應考,其實根本就不是住在台灣。台灣科舉並不興盛,因此其領導權 力的結構,也就大大不同於中國南方省分。換句話說,台灣是以財力稱雄,地方勢力為主的權力結構,其階級層次相當明顯,卻也不能隨便逾越。佃戶階級的人根本 沒什麼機會能輕易往上爬。
清末,劉銘傳主持台灣建省,也進行了多項現代化的建設。他興建了台灣第一條鐵路(台北到新竹),這是用當時大陸建好又拆除的鐵軌興建而成;他規劃了台灣第 一個有都市計畫的城市(台北)。劉銘傳在今天萬華一帶規劃的都市計畫,有馬路、下水道、路燈以及店鋪的格式(即今日商家的形式,前店後住家),還規定市民 掃街,清潔市容。台北也成立了第一個由政府組成的消防隊、義勇警察。台灣現代化的第一步,就是由清朝時代的劉銘傳推動的,後來的很多都市就是仿照這個模式 推動的。雖然當時台灣已有初步的現代化,但規模仍舊不夠,也沒有普及全台。至於台灣的社會結構,也沒有顯著的現代化。(一)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台北 洪騰雲家族 長房輝東派下洪以南達觀支派

台北 洪騰雲家族 長房輝東派下洪以南達觀支派


與清末台北城建城最有關聯的家族,是發跡艋舺的郊商洪騰雲。一開始是經營米店。現仍存有"合益美記"店章一枚。
當年泉州有支店房產,自己有船,經營海上貿易,也擁有數間店面經營零售。更擁有遠至大溪的多筆田地。台北三張犁,內湖,南港,中山北路,雙連一帶都有。
台北建城時,因捐土地銀兩件考棚而獲准立的急公好義牌坊,讓這個家族與台北城的關係,顯得特別密切。
當年台北城所在的這片地是屬於較低凹,新開發的農田。洪騰雲擁有多少百分比,目前缺乏直接證據。
所捐考棚,建於城牆興建之前,而1882年劉璈把台北城牆順時針方向轉13度,因此推論有部分考棚地變成在城牆外邊,而鐵路就可能經過這些土地。
劉銘傳是台北建城完成後才來台灣。急公好義坊是在他手裡爭取到的。我懷疑他是為了答謝洪騰雲在他任內的協助。
1884年中法戰爭。
1885 台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1885-1891)
1887年劉銘傳奏請准建坊表揚。
1888(光緒14年)建坊。
--------------
摘錄:

1887年(光緒13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清廷准許自籌工款後即前往南洋招商,同年4月於台北大稻埕開工,臺北車站亦座落於大稻埕。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軌距則為3呎6吋(1,067mm)並沿續至今。開工初期最先興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經台北到新竹(當時稱為竹塹)。其中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1888年(光緒十四年)春動工,到1890年(光緒十六年)8月完成,全長235公尺,費時30個月才鑿通,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亦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座鐵路隧道。1888年(光緒十四年),大稻埕跨越淡水河上之大木橋竣工,是今台北大橋之前身[2]。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台北通車。然通車前劉銘傳即已去職,由邵友濂接任。1893年台北=新竹段通車。
---------------------------
 摘錄:

西元一八八七年,也就是台北府完成建城後的第三年,首任巡撫劉銘傳在今日台灣省立博物館與二二八公園處建立當時唯一一座官蓋的天后宮,成為島內唯一省級官祀的金面媽祖。

史載,天后宮基地三千多坪,建築主體有七百九十五坪,廟宇恢弘、金碧輝煌,在當時與文、武廟並稱台北府三大廟,每逢初一、十五文武官員都要入廟參拜,直到日軍入城拆廟,三芝鄉紳在日本人棄置的雜物堆中找到金面媽祖,迎回安奉在三芝福成宮。

儘管媽祖失而復得,並且在今年七月重返暌違七十三年的台北古城,但除了二二八公園內仍留有四十幾個當時天后宮的石柱珠外,大批建廟石材早已不知去向。
不過,就在七月媽祖回鑾時,在台北賓館服務超過三十年的園丁李志堅卻去電二二八紀念館,通報天后宮的遺構其實就在遺址旁的台北賓館庭園裡。
由於天后宮的壽命只有廿六年,幾乎和建完就拆的台北古城牆一樣短,因此通報消息一來讓台北市文化局與古蹟專家雀躍不已,並在內政部主持下完成兩次會勘,確定這批被棄置在庭園一角的石柱、石階、石鼓、石獅,以及池塘上的石橋,絕大多數出自天后宮。
-----------------------------------------------------
我所知道的是,洪騰雲唯一親生女兒出嫁時,受贈一片土地緊鄰天后宮舊址,後為日本徵收。
這土地又緊鄰舊地圖的洪騰雲宅。
-----------------------------------------
第一部火車頭命名為騰雲號。
------------------------------
我強烈懷疑劉銘傳其實是以符合朝廷建急公好義坊的條件,選擇以捐建考棚一事,爭取,而事實上,應該還有捐土地建天后宮以及協助興建鐵路,提供用地,疏通居民等功勞。因為當年清朝鐵路建設最大的阻力來自民眾迷信與無知。
期待天后宮的紀念碑文等能早日發現以解此謎 。
-----------------------------------------------
捐建考棚是以長房 洪輝東之名。因1884年過世,因此1887年以洪騰雲名義請准建坊。
因此其他兒子應該分別擁有其他台北城內土地,後來也分到一些房產。
----------------------------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一張二十世紀初的台北文人照片


這是曾祖以南先生(無量癡者  逸雅)留下的一張照片。

非常珍惜的

自己用毛筆小楷寫上照片中人物的名字。

王自新  : 曾任台灣日本赤十字社書記 (F]祀孔人文暨禮儀空間之研究 - 中原大學

thesis.lib.cycu.edu.tw/ETD-db/ETD-search-c/getfile?urn=etd...pdf

高文、范小平,1994,《中國孔廟》,四川成都市:成都出版社。 - 9 - ...... 判任官藤黑庶務課長,在鄉軍人仂藤郡屬,赤十字社徐杰夫, ...... 王自新、陳其春、倪炳煌、王明卿.)

倪炳煌:倪炳煌 本籍:台北州萬華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275  經歷:

台灣後衛漢文主筆

安保律師事務所從事法律事務

保正

            資料來源:

                   林進發:台灣人物評, (日文) 1929/09/15  P.081


倪希昶(1875∼1951)字炳煌,清光緒元年八月生,創社員。艋舺北皮寮人,居處顏曰「巢睫居」,故又稱「巢睫居士」,生平酷愛梅花,又稱梅癡居士。少讀書,有別才,詩、詞、歌、賦無不善。工書,小楷尤佳。割臺後,卒業國語傳習所,任《南海時報》文藝部主編,信用合作社理事,暨地方多項公職。性溫厚,人多喜與交往。後組高山文社,繼顏笏山登社長。民國四十年卒,年七十七。遺有《百勿吟集》行世,《巢睫居詩文集》未刊。(參考《鯤海粹編•臺北七君子詩》邱秀堂輯)

**

蘇穀保(

出生:1883/08/09

本籍:台北州萬華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永樂町414

學歷:

幼習漢學,詩文

日文精通

經歷:

1901年船舶的批發商,紙商,經營雜貨商

1935年台北市新富第一區長

1937年台北集和堂藥業協會長

1938年艋舺信組理事,同組合長

1939年台北市市稅調查委員

創捷茂藥行(藥種商),捷茂藥行經營者

台北市會議員

永樂町店鋪建築組合監事

稻江信用組合監事

台北州方面委員

台北市會議員

台北商業會理事

特殊事蹟:

助貧困者唸書

周宗興

謝汝銓(雪漁)

林子楨?



 照片人物與名字 剛好是倒過來。


有人認識這幾個人?提供更多資料?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洪騰雲傳 ---族譜 (泉州洪氏源流整合版)



洪騰雲傳--族譜研究

 南唐(937年-975年)

王審知( 862-925)

這裡真是有一些問題。

從王審知入閩是一件事。英林洪氏起源。

但是特別寫南唐丁巳,就差了六十年,從西元897變成957年。

我認為洪氏跟王審知入閩897年應該可信。

中間有人回去當南唐的官也是非常可能。

"南唐唐昭明太子--玄機在此。南唐回成李姓是有故事的 ,濠州八歲姓李的小孩,的故事)

既然回到李氏,就是要爭正統。唐在當時還是有吸引力的。

南唐可比蕭梁昭明太子的大概就是李璟,時間也對,957年。

我覺得不是亂寫,是有暗藏意思。

參考

"五代時期南唐保大二年(閩天德二年,944年)至四年,南唐軍破建州(治建安,今福建建甌)攻滅閩國的作戰。"

(946年)四年,李仁達乞師吳越,擊退南唐軍後,歸附吳越,閩遂亡。

另一可能,南唐建立之後,這些唐朝遺民,思念大唐,回朔紀年,把王審知入閩897年寫成南唐丁巳年。

 "乾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遺命以王審知繼位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

南朝梁"
蕭統(501年-531年5月30日),字德施中國南朝梁代太子文學家梁武帝長子,其母為貴嬪丁氏"

後梁 "開平元年(907年)廢唐哀帝,自行稱帝,改名為晃,建都開封,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後人稱為後梁太祖。"

 (502年-557年)是中國歷史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三個朝代,由南齊宗室蕭衍稱帝,改國號,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以蕭衍地在古梁郡,故國號為梁。因為皇帝姓,又稱蕭梁

梁郡中國三國時設置的
曹魏黃初中改故梁國置,治所睢陽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南)。西晉時改梁國。南朝宋初復改梁郡,移治下邑縣(今安徽省碭山縣)。北魏復還故治。隋朝開皇初年廢,大業初年復改宋州為梁郡。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帶。唐朝初年廢。"


20140928_214721


(泉州洪氏源流整合版)



 洪騰雲1819-1899,泉州人。

------------------------------------------------------------

 泉州洪氏



依照祠堂分佈與紀錄,有以下六大分支。



英林洪氏大宗祠(晉江市英林鎮。肇基英林)






英都洪氏家廟宗祠。(南安市英都鎮榮星村)
營前洪氏宗祠(南安市石井鎮營前村。


洪窟洪氏祠堂(龍窟洪氏祠堂。石獅市蚶江鎮洪窟村。)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泉州東門草埔尾[今溫陵北路與湖心街交界處]。洪皓及洪邁。     

 金井英圍洪氏宗祠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


英林洪氏大宗祠-----

洪騰雲族譜記載


20140928_214953

--英林 洪氏字行----------



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南安縣古山村洪應心中恩科進士、授陳州通判時,回祖籍英林氏大宗祠祭祖,其拜祖祭文28句,每句 4字,計112字,無一字雷同,且文句優美、內涵豐富,於是眾議定為英林氏大家族的昭穆,自19世起啟用:



茲孫子,爾玉汝球。溯源我祖,肇于光州。瞻其英里,乃奠厥攸。詩書禮樂,燕翼貽謀。分居析派,近遠一儔。掇科取第,文采芳流。忠孝廉節,令聞長悠。謨烈昭垂,億萬春秋。後昆踵武,儀式作侔。日臧載熾,克紹箕裘。敬勖來許,交勉家脩。名題麟闕,身登瀛州。為國楨棟,德業炳彪。永似以續,丕篤前猷。”



 

英杭鄉中厝份族譜



自開基英林壹世祖而下,分支析派,歷代相承,三才公派下,木齊公後裔,俱各登載詳明。


(這些數字與名字事實上應該是密碼而非本名)

一世祖 十四朝奉

 子二 宣義 評事 都在英林。



二世祖 十五宣義

--子二,長  十七承務(移往江西)

 



三世祖 十八承事



四世祖 十九迪功郎

20140928_214755


五世祖 念七評事-----   建隆 辛酉年逝


六世祖 三十一貢元----北社始祖

20140928_214815

七世祖 三十五忠輔



八世祖 四十五郎



九世祖 七十一上舍



十世祖 七十二致政


十一世祖 子大 字思寬 生於元朝大德癸卯年正月初九日吉時

20140928_214840

 "姑嫂山百子千孫墓"
說明

元大德七年1303

大德 1297年二月-1307年)是中國歷史元成宗年號 11年。

大德十一年五月元武宗即位沿用


 山東、河南蒙古軍因戌甘肅而賣田產妻子者,官為贖還。是年,太原、平陽地震,壞房屋十萬計,死亡不可勝數。
文化紀事:
《大元大一統志》成書。
數學家朱世傑著《四元玉鑒》成書,世傑字漢卿,號松庭,另著有《算學啟蒙》。在求解多元高次方程組、高階等差級數、高次招差法方面,比西方早四百年左右。
學者金履祥死(12321303)。履祥字吉父,稱仁山先生,蘭溪(今屬浙江)人。不仕元朝。有《仕山文集》等。

20140928_215018

 

 20140928_215053


20140928_215259


20140928_215334


20140928_215410


20140928_215448

 

 

 

 

肇基英林


  英林氏是北方氏最早入閩、傳裔眾多的一支。英林氏肇基始祖為十四朝奉,名十四郎,官朝奉大夫,族人合稱之。
 

《英林洪氏族譜》

“一世始祖十四朝奉,妣郭氏恭人。公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緣黃巢王仙芝作亂,唐昭宗·乾寧三年丙辰(896)錢繆克復越州,時王審知自稱福建留後,因以將軍扈閩。越四年丁巳(897)公偕二子從王審知入閩來泉,初居晉邑十四都湖北洪厝(即符卿郭冠山墓前)

公幼習詩書,諳熟山水,曾悟東山勝水煙霞雅趣,旋而移居厝跡前,殊猶未遂所願。因見英林地脈攬英山之勝概,揖虺水之奇觀,故三遷而肇基英林,是為英林氏之始祖。

迨二子成立,遙念光州固始,乃以家事委二子,遂單騎而歸。途中染病,卒于惠安,就地安葬在惠安縣南山前鄉湖坑山,穴名青草龍,又名白鶴現介。妣葬在固始縣。”


衍傳


  英林氏分支不僅遍佈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金門諸邑,且傳播閩、浙、贛、皖、粵(廣東吳川、遂溪、廉江、赤坎、高州、電白、信宜,廣西合浦,海南雷州等處)、台、港、澳,以及歐、美、日和東南亞諸國,尤以旅居菲律賓者為多。

據族譜統計,康熙、乾隆年間,英林北社1314世遷台者207人,南社1116世遷台者347人。其中很多是“兄弟同往”、“父子同往”“祖孫四代同往”的。


分佈於彰化縣、諸羅、臺北府、淡水港、東港、艋甲、竹塹、臺北、鹿港、草尾店、臺灣府城、鳳山靈仔寮、笨港、鳳山番仔寮、台南阿裡港等地。

臺灣氏約有28萬人,按臺灣人口比例排行第15位,其中大半與晉江英林有淵源關係。

-----------------------------------------------------------------------
 祠堂沿革
英林氏原建有祠堂,明季為兵燹所毀。

  清代,崳上村21洪光弼,字光輔,自幼旅居暹國 (泰國),創辦實業,積聚至數十萬金,暹國王賜號“昭誇”(即國佐)光弼身居異域不忘故土,於康熙五十四年 (1715)回國鼎建崳山小宗祠;又捐金百餘為倡,擇本房小宗舊址籌建大宗祠。返暹之後,獲悉工程因故遲延,弗克告竣,便再捐700余金,命長子尚彬協族中耆老董理修祠事,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冬建成。

“廟貌聿新,前徽式廓,匪獨慰于水源木本之思,尊祖敬宗之念,亦俾異日子孫瞻仰 396 遺規,報本追遠,時切春秋俎豆之感。



英林氏大宗祠於光緒五年己卯(1879)重修。

1955 年被拆毀改建為英林糧站。

廿世紀90年代,經海內外族人籌集資金重修。199111月興工,199212月告竣。

門廊並列4柱,階前1對青石獅子。

大門青石匾鐫“墩煌衍派”

其上方又懸黑漆金字牌匾,上鐫清·光緒狀元、貴州人夏同和手書氏大宗”4個顏體大字。左門匾鐫“六桂傳芳”,右門匾鐫“三瑞流光”。門柱皆鐫聯對,有“岩峰虎踞鍾靈毓秀,湖澤龍蟠蔚瑞呈祥。”“英山勝概標名族,林海雄風蔚大宗。”

  樑枋間掛黑漆金字匾額不下數十方, “天王”、“第一丞相”、“大學士”、“都督都監”、“刑部侍郎”、“廷尉榮封”、“都憲”、“副總府”、“經文緯武”、“特簡黃堂”、“祖孫進士”等。

  廳中石柱皆鐫聯文,稱頌歷代先祖功德,如
“劾三奸,正國持綱,大宋尚書第;敦五族,安邦制策,皇清將相家。”
“冷硎山志報君恩,峻節昭昭臨大節;道州府身殉國難,忠心耿耿格天心。”

祠堂兩廡鐫有“英林氏大宗始建碑記”、“英林氏大宗重建碑誌”、“英林氏大宗重建海外菲、港、台等裔孫捐資芳名綠”

 英都洪氏家廟位於洪承疇故里的南安市英都鎮榮星村的鳳山東麓。



南安英都氏係晉江英林南社9仙尉公傳裔,故洪承疇亦為十四朝奉之裔孫。(參見泉州歷史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洪承疇》、《泉州祠堂·英林氏大宗祠》)
《翁山譜志》記載,僅明、清兩代英都氏就有進士16人、舉人65人、貢生63人,經府試、院試秀才570人;任朝廷官員21人、省司官員14人、州府官員37人、縣邑官員44人。其中,洪庭桂祖孫410進士、洪承疇父子雙進士、洪科捷父子雙翰林。
英都現有住鄉氏族人近6萬人,另有3萬餘人旅居東南亞各國及港澳臺等地區。
  英都五世家廟東西軒大門楹聯:“解元傳臚鴻博第,將相公侯郡馬家。”“憲台方伯大夫第,布政司徒侯爵家。”
  整個建築群規模龐大,氣勢恢巨集,且建築風格和諧,極富閩南“皇宮起”的建築特色。富麗堂皇而不失古色古香,莊嚴肅穆而又具有園林情調,堪稱閩南祠宇建築的典型代表作。

營前洪氏宗祠

營前洪氏宗祠位於南安市石井鎮營前村。
英林氏傳至14洪宗遠,於元代由英林宅角分居溪前村。再傳至17洪嗣明,約于明初由溪前徙居南安四十四都營前村,是為營前洪氏肇基祖。自此洪宗遠裔孫支分“三前”:溪前、庵前、營前。
清·康熙(16621722年)年間,營前1支遷往廣東惠州府海豐縣,為洪醇仁支派;1支遷往江西吉安府萬安縣,為洪應懷支派。
著名族人
  明末清初,營前曾出了十幾位名宦紳士。
  8洪熙宗,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光祿大夫、都督同知;洪熙孟,康熙六年丁未(1667)誥贈參將正品;洪心江,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中憲大夫。
  9洪秀榮,崇禎四年辛未(1631)欽授鎮國將軍;洪秀宗,康熙三年甲辰(1664)一品光祿大大、左都督。
  10洪應懷,康熙七年(1668)欽授副總兵官;洪渭叟,康熙八年(1669)欽授威略將軍;洪翼如,康熙十二年(1673)欽授都司;洪章河,康熙廿四年乙丑(1685)承德郎、廬州府知府;洪朝端,康熙廿六年丁卯(1687)一品光祿大夫,左都督蓋印將軍。
  康熙年間,還曾出現“父子科第、兄魁弟解、科甲蟬聯”:即10洪守辟(海豐支派)康熙十四年(1675)中舉人,其子洪宸拂洪宸孚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同科中經魁和解元,次子洪宸孚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再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充三朝國史館纂修、戶部清吏司主事,目前海豐縣還有翰林”的遺址、遺墨。
  11洪士達,康熙五十一年(1712)入國子監太學生選州司馬;洪以居,咸豐十年(1860)中選魁;另有多名太學生、府庠生、邑庠生。
  清代還出了一位聞名廈門的大商賈——洪古伯,廈門有一條街道叫“洪本部”(現第五碼頭附近),就是洪古伯當年開發、經營的集市。
 ----------------------------------------------------
 下面者兩個祠堂記載,有雷同之處,也都屬北社,地點也較靠海邊,因此英杭洪氏子弟洪騰雲應該是這一支派。


洪窟洪氏祠堂
洪窟氏祠堂,又名龍窟氏祠堂,位於石獅市蚶江鎮洪窟村中央,是大宗祠堂。


洪窟氏奉洪十七郎洪石纓)為肇基始祖。洪十七郎,翰林學士洪邁之子,於南宋·淳熙(1241—1252 )間從江西樂平徙居龍山。(參見泉州歷史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洪邁》)一脈蕃衍,至清代,他姓陸續播遷外地發展,惟姓獨留,蔚為泉州府南門外一大望族,號稱北

" 二世祖 十五宣義(洪邁?)--

子二,長十七承務

十八承事"

十七承務去江西,十八承事留 泉州。

 

(而南洪 即英林氏。 )



 現洪窟氏總人口一萬二千多,除本村居民外,族裔遍佈海內外。


入清辛丑播遷,沿海地區的大小宗祠幾乎毀盡,惟獨洪窟氏祠堂倖免於難,傳說賴十四世叔祖洪懋基之功。舊譜載,洪懋基相國連襟。相國疑是黃景昉

·康熙卅一年(1692年),修職郎洪捷基等九位首事主持重修。

光緒卅四年(1908年),又進行一次翻建,完工後尚有餘款,擬于南塘書院(參見泉州歷史網www.qzhnet.com《泉州學校·泉州書院·南塘書院》)舊址興建新式學堂。

不料民國三年(1914年),英林氏俗呼龍蝦出港墓鷹撲兔墓2007年遷葬于英林陳山)的二座祖墓遭他姓破壞,洪窟宗親參與周旋數年,後得陸軍第二師第四旅旅長、同安市頭洪英出面收場。

加上民國九年(1920)當地軍閥不斷向洪窟勒索攤派錢糧,引起民變反抗毆打兵丁,最後賠錢了事。於此,公款挪用所剩無幾,有人趁機購買祠堂埕南面的祠堂鋪建私屋。

拖延至民國十五年(1926),氏祠堂才舉行重建落成典禮及升祧晉祿儀式;同年在祠堂興辦新式學校龍江小學,學校與祖宗神主牌同在一處,至1964年龍江小學才遷至新建的植英校舍。

1966文革破四舊,祠堂神主龕及列祖列宗神主牌被拆毀,設置供銷合作社門市經營部。1976年,供銷合作社搬遷新址,祠堂又被汽配螺絲工廠佔用。

1987年,旅菲洪窟同鄉會組團回鄉,商談祠堂翻建事宜,即擇日開工,沿用原來的大石岒等石頭構件,至1989年竣工,規模結構依舊,整體持有明、清閩南皇宮起的韻味。翌年恰逢馬年龜湖大普當值,於是提前擇農曆四月初八日借校慶之名晉主(斯時政策尚不允許),旅居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仰光、越南、美國,以及港澳臺的400多位代表回鄉參加祭祖典禮活動。

洪窟氏祠堂是泉南建築規模最大宗祠之一,素有塘東斜,洪窟高洪窟祠堂,水頭大宮之稱。

祠堂內柱聯甚多。入宇迎面的柱聯:敦煌詩禮家聲舊,鐃郡*纓世澤長。祀殿神龕供奉先人牌位 ,龕上正中高懸南宋·高宗欽賜忠貫日月四個大字匾額,四面布立翰林學士邑宰等眾多匾額。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

位於泉州郡城東門草埔尾(今泉州市溫陵北路與湖心街交界處,靠近東湖公園)
洪皓洪邁
洪皓,字光弼,諡忠宣,江西樂平人。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羈留15年,流放冷山(今黑龍江省東北),艱苦備嘗,威武不屈,最後遇赦歸宋。
宋高宗·趙構贊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宋室南遷後,與秦檜不和,被放于英山、袁州,最後在南雄州(今海口)病卒,時年68歲,諡忠宣。

洪皓三子,11421145年間先後中進士,至極品。長洪適官至“端明殿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洪遵官至“資政殿學士:同知樞密院事”;季洪邁“龍圖閣學士、禮部員外郎”,隆興元年(1163)曾知泉州
相傳洪皓初官寧海主簿代行縣令事,減賦稅,撫恤貧民,深得人心。當年縣中荷花、桃、竹皆成連理,故名其居曰“三瑞堂”,或說皓之三子適、遵、邁俱為學士,時人稱為“三瑞”,故洪氏後裔以“三瑞傳芳”為堂號至今。
長子洪梓,紹熙五年(1194年)授福州通判。洪梓長子洪偃、四子洪參隨父居福州。洪偃之子洪籎曾任福州安撫,舉家居建陽。
次子洪植(十九郎),宰武榮(南安縣,縣治豐州古稱武榮),擇吉同安翔風裡十三都柏埔村(今新店洪厝村)。秩滿後授江西信州通判,開禧元年(1205年)回閩服丁憂,時洪植已年逾花甲,遂定居晉江、同安比較合理。

據鐘山氏手抄譜說洪植卒後葬晉江洪窟姑嫂塔附近,穴名“鷹撲兔”
十七郎洪石纓)移居晉江龍山(今石獅市蚶江鎮洪窟村)傳衍。
十八郎後裔定居晉江嶼頭。
十六郎因孫洪天錫遇害事件(參見泉州歷史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洪天錫》),天鳳天鸞天福天養諸孫避禍也各分道揚鑣,分散定居于南安之華美,鳳山杏埔和安溪、永春、石獅之蚶江、林邊洪厝。
洪遵裔孫洪清溪從江西樂平金山鄉(今紅岩鎮岩前村)遷同安民安裡十一都市頭村(今馬巷鎮)。傳世中又播衍各處。
從此氏在閩南一帶和臺灣地區成為大族,據統計人口約40萬左右。
  建祠
  ·咸豐九年(1859年),洪皎後裔、草埔尾洪曜離中舉;咸豐十年1860年),洪曜離出任總辦董事,倡建大宗祠。
  洪曜離派其兄洪能疇帶譜牒赴臺灣,請道光二年(1822年)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起士、臺灣兵備道兼理學政、按察使銜的洪毓琛(山東臨清人)撰寫勸捐序,洪毓琛欣然命筆並捐銀300圓。勸捐序連同氏宗人捐款芳名均勒于石,嵌在祠之右牆。序文曰:
  “夫敬宗收族,雖孝子慈孫事,然家不立廟,祖於何亨,宗不建祠,族於何聚,此我氏大宗之建所由汲汲歟。”
  “今氏之宗,世不渺乎荒邈,系實出於名哲。忠宣公大節炳如,保世慈大,以長有子孫也固宜。文敏公學貫經史,擅詞翰,迨其少子十九郎公宰泉武榮,以甘棠遺愛,摯族居於泉之五邑,迄今七百餘年,淵源可考,名賢之裔,奕世也昌,其所由來者遠矣。嘻!天運迴圈,無往不復,洪氏居泉,慮其族之散而不能聚也,於是構址建祠……。”

  山門匾額上書正楷“翁山”2個大字。山門兩邊分別鐫刻著洪學智楊成武將軍的“振興英都”、“大展宏圖”題字。祠前三面環牆,設一大邊門,門額匾書氏廟門”
  祠門硬山式築于石台基上,中門楣上嵌“洪氏大宗祠”。門口原有大埕旗杆4座,現無存,改砌平面的花崗岩。倒凹壽三川步口門邊佇立石柱四根,各刻楹聯。一是“駟馬高車地,忠臣理學家”,清·咸豐己未(1859年)舉人洪翟離撰書;一是“派別衍敦煌宗支百世,地靈鐘袞繡廟貌千秋”,相傳是翰林院編修龔顯曾(參見泉州歷史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龔顯曾》)撰書。
 祠門木構,,上懸“三瑞堂”匾;中間大門作幾何欞窗,隔扇對稱,兩扇雕梅花,另兩扇分別雕有鹿鳳、龜鶴配翠竹。竹葉精心設計並雕刻聯句:洪皓我祖,節著冷山;忠貞貫日,感動天顏。”“纘承絞綾,薦任赤泉;甘棠遺愛,聚族瓜綿。”大廳承脊大柱楹聯:“節著冷山,十五年銜命抱符,忠貞志遠逾蘇武;派分晉水,廿餘疏劾奸弭患,鐵石心邁跡瓊崖。”
  正祠45排柱心位設7層神龕,雕工精美。神龕築在石臺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祿壽”3字。神龕前上方是“忠貫日月”匾。神龕內奉祀的神主牌和其他的匾額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所毀。
  大宗祠祀洪皓洪皎洪適洪遵洪邁洪天錫洪天驥等及各宗支始祖,左昭右穆,清末春、秋兩祭。但到民國初年,祭祖之儀便無法延續。

英圍洪氏宗祠

英圍氏宗祠位於晉江市金井鎮圍頭半島圍頭村西面後城,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因氏始祖從英林村繁衍而來,故取英林村的“英”字和圍頭村的“圍”字而得名。
  肇基
唐昭宗七年(897年),氏第14朝奉偕長子宣義、次子評事,從河南省光州府固始縣隨王審知入閩,肇基晉邑(晉江)十四都英林村。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英林2宣義的後裔、6洪興嗣分支金井沿海圍頭村,為圍頭氏一世祖,至今已傳至29世。

  1958年“8·23”炮戰中遭炮毀坍塌,成為廢祠。
  1985年,氏裔孫溯燈由菲返裡,倡議建祠,旅菲族裔紛紛捐資,家鄉族親群起響應,耗資100多萬元(捐資者292人,臺胞和僑胞居絕大多數)重建宗祠,奉迎“六桂”始祖。19872月奠基,1988年仲冬竣工。
 ---------------------------------------------------------------------------------

 泉州  晉江市 龍湖鎮 杭邊村 即 英杭
------------------------------------------------------------------------------------------
結論:隨著泉州方面資料越來越多,雖然可以釐清一些以前不甚了解的名詞與背後意義,但是感覺上,有一些歷史好像這頭套那頭,似曾相識,又不盡相同 。有些字我也校正過了。
大概的故事
洪氏祖先源出名門望族。
秦漢之際,有出名將。
魏晉南北朝時,與一些舊家族避居河南東北角近安徽的地區。
唐朝末年 王仙芝,黃巢,秦宗權,時期,烽火遍地時,隨王審知入閩。途中或有族人停留江西,或後來又回固始,都有可能。
洪氏人口不多,基本上也不是閩國顯姓,如王,林,陳,李。因此他姓改姓洪的誘因較少,除了六桂這 故事。
---今天這樣回顧一下,應該可以說,洪家"英杭"來歷,就跟"英圍" 一樣,取英林的英,杭邊的杭。 
看來應該屬於-----------------
洪窟洪氏祠堂
洪窟氏祠堂,又名龍窟氏祠堂,位於石獅市蚶江鎮洪窟村中央,是大宗祠堂。


洪窟氏奉洪十七郎洪石纓)為肇基始祖。洪十七郎,翰林學士洪邁之子,於南宋·淳熙(1241—1252 )間從江西樂平徙居龍山。一脈蕃衍,至清代,他姓陸續播遷外地發展,惟姓獨留,蔚為泉州府南門外一大望族,號稱北;------------這一系。可惜我這邊沒交代十七郎,卻到第六代記載北社始祖。此北社是否同"

次子洪植(十九郎),宰武榮(南安縣,縣治豐州古稱武榮),擇吉同安翔風裡十三都柏埔村(今新店洪厝村)。秩滿後授江西信州通判,開禧元年(1205年)回閩服丁憂,時洪植已年逾花甲,遂定居晉江、同安比較合理。

據鐘山氏手抄譜說洪植卒後葬晉江洪窟姑嫂塔附近,穴名“鷹撲兔”
十七郎洪石纓)移居晉江龍山(今石獅市蚶江鎮洪窟村)傳衍。
十八郎後裔定居晉江嶼頭。"時代更替,當官的在改朝換代之後,族譜不敢寫得太明白,但是數字的巧合,讓我高度懷疑,洪騰雲天祖,事實上是書香世家。
----------------------------------------------------

王潮命王審知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佔領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觀察使乾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遺命以王審知繼位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葬於福州 
蕭統 (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 南朝梁代文學家,南蘭陵(祖籍江蘇丹陽)人, 梁武帝蕭衍長子,母親為蕭衍的貴嬪丁令光 ,又稱丁貴嬪。 於天監元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於531年去世,死後諡號“ 昭明 ”,故後世又稱“昭明太子”。 主持編撰的《文選》又稱《 昭明文選 文選成書以後,風行一時。 到了唐代,應進仕舉者,必須熟讀《文選》。 唐代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 唐代著名學者李善,還專門為《文選》作注,成書60卷。 此後,研究《文選》的學者接連不斷,也稱《選學》,一直持續到清代而不衰。 統年31病卒,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

 南唐 元宗 保大 十五年歲次 丁巳(957)

應該是某人名不能直書,因此創造出南唐的唐(唐朝618年-907年)昭明太子---指的是

 李璟(916-961)本名景通,改名瑤,後名景,字伯玉,徐州(今江蘇徐州)人。 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中主,曾建南都於洪州(今南昌)。

  (看得出洪氏祖先與江西之淵源)


李璟為南唐烈祖長子,少時廬山讀書,二十八歲繼位。性懦弱,寵佞臣,國勢漸衰。後周世宗柴榮南征,李璟割江北十四州求和,請為附庸,去帝號,稱國主。

李璟在境土大削、國弱的恐懼中,遷都洪州。

宋建隆二年(961)二月,李璟溯長江向南昌進發,到南昌建都,興建長春殿,修鳴鑾路。 然群臣日夜思歸,李璟也“鬱鬱不樂”,不久發病不起,於六月死去。 他遺囑留葬西山,但是後主李煜仍迎梓宮還金陵。

李璟一生好文學,他的詞蘊藉含蓄,深沉動人。 後人把他及其子煜的作品,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他還喜愛書畫,禮待畫家,許多有才華的畫家如進賢董源、巨然、徐熙等都紛紛歸集。 李璟繪有《賞雪圖》、《廬山圖》等


+0957-02-08 ~ +0957-03-09
(20706362070665)
遼[契丹] 穆宗
應曆 七年 (丁巳)
正 月 己丑 朔
北漢 睿宗
天會 元年
歲次 丁巳
正月
南唐 元宗
保大 十五年
歲次 丁巳
正月
南漢 中宗
乾和 十五年
歲次 丁巳
正月
吳越 忠懿王
顯德 四年
歲次 丁巳
正月
後周 世宗
顯德 四年
歲次 丁巳
正月
後蜀 後主
廣政 二十年
歲次 丁巳
正月
平安時代 村上天皇
天暦 十一年
歲次 丁巳
正月
高麗 光宗
(王年) 八年
歲次 丁巳
正月

  看來"從王審知入閩是託付的敘述。或者就是在跟隨王審知入閩之後一部分受南唐 承接大唐的號召,回去跟隨中主李璟。然後變成又是英林洪氏後代,又是江西人的記載。

 

丁巳年957年入閩後,又回江西。才有"

洪窟氏奉洪十七郎洪石纓)為肇基始祖。洪十七郎,翰林學士洪邁之子,於南宋·淳熙(1241—1252 )間從江西樂平徙居龍山。"

--------------------------------------

這裡得到的訊息是,中原舊氏族,非常重視起源地。在幾次大遷移中,能夠追朔的也只有地名。 兩晉之後,大家族豪門逐漸崩解,族譜重新來過,雖不免有謬誤,然而綜合多元資訊後仍可得知其梗概,重要的還有不忘本的精神與價值。妥協現實,版本不一,有南唐有吳越,了解現實後,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