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台北城與洪騰雲

台北今天是中華民國的首都。
或在國際比賽時"中華台北"
更早之前,是台灣總督府的所在地。
短暫的台灣民主國也是成立在台北,雖然極短的時間。
更早是台灣巡撫駐在地,今有"撫臺街"
 "
根據《清史稿》,光緒元年,福建巡撫移駐臺北。十一年,臺灣建行省,臺灣巡撫兼學政事。
劉銘傳原為福建巡撫,因臺灣成為行省,改任臺灣巡撫。[2]
1885年,廢福建巡撫改設閩浙總督,並由總督統領閩浙臺三省份,時命設「臺灣巡撫」。
1887年,臺灣宣告正式建為行省,正名改稱為福建臺灣省,巡撫亦更名為福建臺灣巡撫,簡稱臺灣巡撫
福建臺灣巡撫總管臺灣軍政,在官職上屬巡撫官銜,品等為正二品,之後福建臺灣巡撫則為從二品。在官餉方面,福建臺灣巡撫年薪約為白銀155兩,養廉銀則達一萬兩,而當時工人、差役一年薪餉則約為20至30兩銀錢。"
巡撫下面有布政使司
"
1劉銘傳字省三安徽 合肥咸豐9年辦理本鄉團練屢勝髮捻保獎千總並五品頂戴福建
巡撫
光緒11年9月5日
(1885年10月12日)
光緒17年4月28日
(1891年6月4日)
光緒11年9月5日
(1885年10月12日)設臺灣巡撫。
光緒13年(1887年)臺灣巡撫改為福建臺灣巡撫。
2沈應奎字吉田浙江 平湖附貢福建
布政使
光緒17年4月28日
(1891年6月4日)
光緒17年10月24日
(1891年11月25日)
以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護理
3邵友濂初名維埏
字小村
、筱村
浙江 餘姚同治4年乙丑補行辛酉壬戌舉人湖南巡撫光緒17年4月2日
(1891年5月9日)
光緒20年9月15日
(1894年10月13日)
光緒17年4月2日
(1891年5月9日)任,同年10月24日
(1891年11月25日)到任。
任滿調署湖南巡撫
4唐景崧字薇卿
號南注
廣西 灌陽同治4年乙丑進士福建臺灣
布政使
光緒20年9月15日
(1894年10月13日)
光緒21年4月26日
(1895年5月20日)
光緒21年4月26日
(1895年5月20日)解職
--------------------------------------------------------------------------------------------------------------------------"
"
光緒元年(1875)新設台北府之際,將原隸屬台灣府淡水廳更名為淡水縣,為台北府首縣,但至光緒五年(1879)才正式設官治理。此行政區劃名稱持續至1895年台灣被割讓於日本,台灣總督府將台北府淡水縣改稱台北縣淡水支廳為止,所轄範圍約為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部分區域。

沿革

  • 光緒元年十二月二十日,奏准設淡水縣。
  • 光緒四年,臺北新設府治,淡水廳同知裁缺。
  • 光緒五年閏三月,淡新分治,析淡水廳之地為淡水、新竹兩縣。縣治設於台北,原設艋舺縣丞裁撤,改為台北府經歷兼管司獄事務。
  • 光緒十三年九月八日,奏准將東北四保,即基隆保、石碇保、金包里保、三貂保撥歸基隆廳管轄。
  • 光緒十四年,析四保之地及附屬島嶼歸基隆廳管轄。
  • 光緒二十年,析海山堡之地歸南雅廳管轄。  "
雷其達,字穎生,中國清朝官員,江西鉛山人。
雷其達為增貢。
署閩縣知縣。
光緒二年(1876年)任嘉義縣知縣。
光緒十二年(1886年)接替劉勳擔任台灣府知府
光緒十八年(1892年),因與台灣布政使沈應奎為姻親,迴避調任福建漳州知府
"

所以清朝時
台灣省巡撫辦公室在台北城內,劉銘傳原本要在台中建省城,只是暫駐台北。
邵友濂停止台中建城計畫,台灣正式以台北為省城。
------------------------------------------------------------------------
 巡撫辦公室
台灣省佈政使衙門
台北府知府衙門
淡水縣衙門
都在台北城內
這些官署的用地
考棚用地
--------------------
隨台北城建立而新建於城內的廟宇等用地。文廟武廟 天后宮 城隍廟
-----------------------------------------------
城牆用地
其他公共建設用地 道路用地
---------------------------------------
 20140511_193244
---------------------------------
台北城周邊,尤其是北門外的一些設施用地
則沒有資料。
---------------------------------



台北天后宮,是一座已消失的宇,原址就在今日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新公園)內台灣博物館的後方。
天后宮興建於光緒141888)年,是台灣巡撫劉銘傳任內,由官府出資,加上民間捐款所建,座落於當時全台政治中心的台北城內,可見天后宮地位何等尊崇。

西元1887年,也就是台北府完成建城後的第3年,首任巡撫劉銘傳在今日的台灣省立博物館與二二八公園處建立當時唯一一座官蓋的天后宮,成為島內唯一省級官祀的金面媽祖。

18956月,日軍進入台北城,日本正式統治台灣之後, 廟址先被軍隊徵收,後來又做為台北辦務署的臨時廳舍。廟宇東側的 空地則提供台北病院建造病房。
1902年,總督府將天后宮移交給台北醫學校(後來的總督府醫學校、現台大醫學院)做為校舍及學生宿舍,正殿成為集會室,戲 台成了舍監室。不久,又劃出內部校舍,做為國語學校的學生宿舍分舍。

 1905年,總督府公告市區計劃,擴大台北公園(新公園)的範圍,天后宮成了公園預定地,隨後日本人就在遺址上動工建造「兒 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今日的台灣省立博物館)以彰顯日本殖民政績,並就地施造象徵現代化的台灣第一座都市公園,
而台北賓館(當時為台灣總督官邸) 的建造地點與改裝時間與天后宮拆建年代、地理位置,都十分吻合。

當年拆除天后宮時,剩下的礎石、石珠等遺構,散落於新公園內,成為石椅或園景裝飾,遺跡至今仍然可見。部份石材則被搬至台灣總督府官邸(今台北賓館)做為 修建庭園的石材。民國932004)年,台北賓館整修庭園時,挖出一些石材,經學者查證,確認就是來自於台北府天后宮的建築遺構。

史料記載,天后宮基地有三千多坪,建築主體有七百九十五坪,廟宇恢弘、金碧輝煌,在當時與文、武廟並稱台北府三大廟,每逢初一、十五文武官員都要入廟參拜,直到日軍入城拆廟,後因日據時代日人拆毀該宮而移置他處。
三芝鄉紳在日本人棄置的雜物堆中找到金面媽祖

當時三芝鄉志士黃建龍知曉此事,乃聯絡望族曾石岳、江安輝、張子清等人,提議崇神建廟,經日人允准後,向上級申請回鄉奉祀獲准,經地方鄉親熱絡集資建廟。 於民國八年(1919年)農曆十月二日媽祖廟落成,三芝鄉民迎請聖母入宮鎮座,從此香火鼎盛、香火從未間斷,至今福成宮已是三芝鄉民的信仰中心,信徒眾 多,來自全省各地的虔誠民眾常組進香團前來參拜,而每年農曆的五月七日,鄉民均會盛大舉行廟會。

 天后宮分成前後兩殿,護室高達兩層樓,殿宇巍峨,古城區少有規模如此龐大的建物,而這批出土的石階長度動輒長達三十公分,更印證確實屬於天后宮。

天后宮不只規模宏偉,選用的石材也與眾不同。 台北城牆石選用的主要為來自內湖、大直的石頭,但由於劉銘傳極為重視天后宮,因此多半使用質地較細緻、堅硬的觀音山石建廟;不過,出土的石材中有部分為福建泉州的花崗岩,是否確定為天后宮遺構還需確認。

由於市府與三芝福成宮已達成約定,未來每年都將安排金面媽祖回鑾台北城,文化局將募款並以這批遺構和二二八公園內的石柱珠,就地設計建造成天后宮式樣的地景藝術,作為來年金面媽祖回城時的行館。


 "
洪騰雲嫁女兒時,嫁妝是二二八公園舊天后宮前的一大片地。黃家後來捐給日本政府建博物館及銀行。
考棚與公園路間的地,也就是洪騰雲的住宅,後來分產給洪以南,我的曾祖父,日本政府後來徵收,就是台大醫院與公保大樓一帶。前美國海軍研究所。
--------------------------------------------

一般的認知
" 台北建府之议钦准不久,为求防务需求,清朝初步决定于艋舺与大稻埕之间的未开垦荒地构筑台北城。并构想将重要台北府城官署、宗庙等建筑设立其中。在首任知府陈星聚与其后1881年上任的直属长官福建巡抚岑毓英积极筹款兴建,台北城终于1882年委由台湾道刘璈正式开工兴建。在陈星聚知府与台湾道刘璈两相合作后,台北城的城池终于在1884年正式完工。"
 到此可以說是不正確
-------------------------------------------------
至於洪騰雲如何取得這片土地?
我問過長輩,有聽他們說,當時土地騎馬跑一圈圍起來就是,類似說法是當時一般人常說的。
台北萬華以東的土地初期確實未開發成聚落。
然而文山木柵公館三張犁六張犁都有大家族開墾中間獨缺一塊也很奇怪。

 古地圖 從和平島畫台灣北部  對照新地圖




洪騰雲的兒子都是領養的。
大兒子輝東是 我的高祖
本姓李,平埔族人。
---這平埔血統從身材 遺傳疾病(糖尿病) 壽命以及家族傳下的照片 大廳正中桌上的大花瓶推測----
或許就是他族裡的土地。
在他被收為洪家之後,騰雲事業由他掌理。
這點出現在洪騰雲遺囑中。
而"已故四品封典"指的就是高祖洪輝東,1885年過世。
因此這部分土地的取得,應該與高祖有相當關係。
------------------------------------------------------------------------
可以說台北城與 艋舺洪騰雲關係非常密切。
台灣在清朝割讓日本,隨後又是戒嚴時期,以前的歷史少有人提及。
因為台北建城130周年活動,仔細研究史料,才發現原來關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