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琴 萬壑松 與李白 李陽冰的關係
古琴是中國三千年以上歷史的樂器。是舊時代教化百姓的工具之一。
----------------------------------------------------------------------------仲尼式古琴與儒家文化有關,儒興,文人喜用仲尼式琴。
相對與宮廷琴師喜用的官琴樣式。儒家文化的象徵之一的古琴在台灣應該更早,然而有紀錄而保存至今者,只有這把萬壑松琴。
萬壑松指的是琴的音色分類,因此可以有許多萬壑松琴。
這把琴的身分,是"神而明之 " 琴。
以刻於琴上的部位與李陽冰體篆字 原創性與藝術性來看,符合唐琴。李陽冰
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 字少溫 ,譙郡(今安徽亳州)人。 祖籍趙郡(治今河北趙縣),李陽冰五世祖李善權為後魏譙郡太守,徙至譙郡(治今安徽亳州) 文學家、書法家, 李白族叔(但李白年紀較李陽冰大)。 初任縉雲令,寶應元年 762,為 當塗令 ,李白往依之,病重不起,枕上授詩稿,十一月初十為李白的詩寫《草堂集序》,李白感激他,特作〈當塗李宰君畫讚〉,稱「縉雲飛聲,當塗政成」。 歷國子監丞、集賢院學士,晚年為將作少監,韓愈稱之「李監」。
「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後,一人而已。」《法書要錄》一書引《述書賦》曰:「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識者謂之蒼頡後身。」,人稱「筆虎」 ,後人多效法其篆書筆法。
現存碑刻作品稀少 《三墳記》為李陽冰代表作,筆劃從頭至尾粗細一致。 《般若台題銘》於唐大曆七年 刻於福州會城烏石山上。
李白701-762 是著名琴人 ,
唐朝肅宗至德丁酉二年(西元757)
相當合理的推論,此琴應是作於今安徽江蘇浙江一帶,屬南琴樣式,與李陽冰或其傳人有關聯。
-----------------------------------------------------------------------------------------------------
連橫《雅堂文集》的<台灣漫錄.唐琴>文云:
淡水洪逸雅(以南字)茂才,藏有古琴一張,為竹塹林鶴山(占梅字)先生之物,歿後流落,逸雅得而寶之,焦桐有知,亦可無憾。琴為唐代所製,上刻篆文「萬壑 松」三字,是其名也。又有「神而明之」四字,亦篆文。其下有三銘:一曰「潛園主人平生真賞」;一曰「希元林氏一字次崖」;一曰「林氏子孫永寶用之」,而鶴 山亦自銘其背曰「此琴製自唐肅宗至德二年,??」。
----------------------------------------------------------------------------------------------------------------------古琴 ,又稱琴 、 瑤琴 、 玉琴 、 五弦琴和七弦琴 , ,有3千年以上歷史,屬於 絲。 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自古琴為其特指,於1920年代起為 改稱古琴, 初為5弦, 漢改為7弦,
琴是 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 有「士無故不撤琴瑟」 和「左琴右書」 之說。 位列 四藝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
------------------------------------------------------------------------------------------------------------------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 期間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碣石調•幽蘭》。
隋唐
隋 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 董庭蘭擅彈《 胡笳 》等曲,流傳作品有《 頤真 》;期間新作琴曲有《 風雷引 》、《 昭君怨 》、《 離騷 》、《 陽關三疊 》和《 漁歌調 》等[10] :109 ,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 九霄環佩 」為傳世名琴,唐琴在歷代都被視為稀世之寶。唐代減字譜逐漸成熟,成為了記錄琴音樂主要譜式。 初唐時琴也傳到朝鮮和日本。 期間著名琴人還有李白 、 白居易 、 韓愈 、 趙耶利 、 薛易簡 、 陳康士和陳拙等。 [2]
-------------------------------------------------------------------------------
化城寺大鍾銘并序
噫,天以震雷鼓群動,佛以鴻鐘驚大夢。 而能發揮沉潛,開覺茫蠢,則鐘之取像,其義博哉。 夫揚音大千,所以清真心,驚俗慮;協響廣樂,所以達元氣,彰天聲;銘勳皇宮,所以旌豐功,昭茂德。 莫不配美金鼎,增輝寶坊。 仍事作制,豈徒然也。 粵有唐宣城郡當塗縣化城寺大鐘者,量函千盆,蓋邑宰李公之所創也。 公名有則,系玄元之英蕤,茂列聖之天枝。 生於公族,貴而秀出。 少蘊才略,壯而有成。 西逾流沙,立功絕域。 帝疇乎厥庸,始學古從政。 歷宰潔白,聲聞於天。 天書褒榮,輝之簡牘,稽首三復,子孫其傳。 天寶之初,鳴琴此邦,不言而治。 日計之無近功,歲計之有大利。 物不知化,潛臻小康。 神明其道,越不可尚。------------------------
神明其道 ,謂其治理之道神而明之。 《易·繫辭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李白天寶中期遊當塗時作
---------------------------------------------------------------------------------------------------http://zh.wikipedia.org/zh-tw/古琴
http://media.hcccb.gov.tw/manazine/2004-07-30/magazine3-1.htm
台灣歷史上 有 紀錄的第一把古琴 是林占梅的 萬壑松 唐琴
這把琴 我看到第一次是拆老房子時與一堆木頭舊書 在一樓的地上 已經破成幾片
我拔了兩根玉足藏起來
其他部分後來被我的外祖母小心撿好包好放到我房間一個書櫃的上面 幾十年
我後來 請人把它拼起來
摘錄
大約在民國八十九年初,筆者接到一位素不相識的洪先生來電,告知他家珍藏有一張唐朝肅宗至德丁酉二年(西元757)的唐琴(距今已1247年),琴名「萬 壑松」,希望我能代為考查此琴的來龍去脈,2並尋請名師髹漆,以保存先人遺物。聽聞之下,令我既驚且喜。因為在此之前,筆者曾閱讀過幾篇有關「萬壑松」唐 琴的文章,其中之一是連橫《雅堂文集》的<台灣漫錄.唐琴>文云:
淡水洪逸雅(以南字)茂才,藏有古琴一張,為竹塹林鶴山(占梅字)先生之物,歿後流落,逸雅得而寶之,焦桐有知,亦可無憾。琴為唐代所製,上刻篆文「萬壑
松」三字,是其名也。又有「神而明之」四字,亦篆文。其下有三銘:一曰「潛園主人平生真賞」;一曰「希元林氏一字次崖」;一曰「林氏子孫永寶用之」,而鶴 山亦自銘其背曰「此琴製自唐肅宗至德二年,??」。3
其二是林文龍先生的《林占梅傳》,書中提及林占梅雅好鳴琴,藏有古琴數張,其中一名「萬壑松」,後為洪以南所購得而寶藏,並云「洪以南秀才作古之後,『萬壑松』下落不明」。4
清咸豐三(1853)年癸丑中秋,林占梅在琴底龍池兩旁撰刻銘文,記載其來源及特色,今據所見此琴,錄其原文如下:
"夫石泐金寒
物久必弊
茲豈有神物護持
故得此不壞身耶
銘曰如顯慶車存如靈光殿峙張此以和古松共諧宮徵
咸豐癸丑中秋銘於香石山房 占梅鶴珊氏并書。"
清咸豐三(1853)年癸丑中秋,林占梅在琴底龍池兩旁撰刻銘文,記載其來源及特色,今據所見此琴,錄其原文如下:
此琴製自唐肅宗至德二年,質堅如玉,練紋作牛毛梅華斷,撫之音韻清揚而遠,洵千年彝器也。
本同安理學家次崖先生所藏,因遭兵燹,歸登瀛陳氏,傳五葉,予力 購得之。
夫石泐金寒,物久必弊,茲豈有神物護持,故得此不壞身耶?
銘曰:如顯慶車存,如靈光殿峙,張此以和古松,共諧宮徵。
咸豐癸丑中秋,銘於香石山房, 占梅鶴珊氏并書。
此一銘文曾分別見於本文前言所引連橫《雅堂文集》之〈台灣漫錄.唐琴〉及《雅言》。《雅言》記云:
臺灣僻處海上,藏書較少,金石、書畫之屬,亦不易睹。余聞新竹林鶴山收庋頗多,而身沒之後,流落殆盡。有琴一張,為洪逸雅所得,上刻篆文「萬壑松」三 字,是其名也。又有「神而明之」四字,亦篆文;下有銘:一曰「潛園主人平生真賞」、一曰「希元林氏一字次崖」,又曰「林氏子孫永寶用之」(潛園即鶴山之 園)。復識之曰:「此琴製自唐肅宗至德二年,質堅如玉,練紋作牛毛梅花斷。撫之,音韻清揚而遠,洵千年彝器也。??。」18
臺灣僻處海上,藏書較少,金石、書畫之屬,亦不易睹。余聞新竹林鶴山收庋頗多,而身沒之後,流落殆盡。有琴一張,為洪逸雅所得,上刻篆文「萬壑松」三 字,是其名也。又有「神而明之」四字,亦篆文;下有銘:一曰「潛園主人平生真賞」、一曰「希元林氏一字次崖」,又曰「林氏子孫永寶用之」(潛園即鶴山之 園)。復識之曰:「此琴製自唐肅宗至德二年,質堅如玉,練紋作牛毛梅花斷。撫之,音韻清揚而遠,洵千年彝器也。??。」18
media.hcccb.gov.tw/manazine/2004-07-30/magazine3-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